[1] 范东君.新中国成立以来反贫困的历史进程与经验启示[J].求索,2020(5):190~196. [2] 农业集体化重要文件汇编1958-1981(下)[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 [3] 曾广照.对农村超支问题的几点看法[J].当代经济科学,1979(2):61~69. [4] 陈英健.潮安县解决社员超支、欠款问题的一种做法[J].学术研究,1980(3):57~60. [5] 岳仁崇.20世纪70年代浠水县超支现象的历史考察与思考[J].江汉论坛,2010(10):87~92. [6] 孟庆延."生存伦理"与集体逻辑——农业集体化时期"倒欠户"现象的社会学考察[J].社会学研究,2012(6):172~191. [7] 张乐天.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8:364. [8] 辛逸.农村人民公社分配制度研究[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165. [9] 卢晖临.通向集体之路——一项关于文化观念和制度形成的个案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147~148. [10] HUANG Ying-wei, MAO Pei, LI Jun. More children nutrition distribution, less labor incentive:Evidence form Chinese collective agriculture[J].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2019(10):2422-2433. [11] 李金铮.注重新的视角和方法让制度史更加鲜活[N].人民日报,2020-09-14(9). [12] 湖北省志·农业(上)[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58. [13] 孙丽萍.口述大寨史:150位大寨人说大寨(上)[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8:52. [14] 赵德馨.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1966)[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255. [15] 赵德馨.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67-1984)[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 [16] 1958-1965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农业卷[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947. [17] 张同青.生产队经济活动分析[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1:140. [18] 王玲,王丽.农业集体化前后农民心态及行为的变化[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6):93~99. [19]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政策法规选编1979年[M].北京:法律出版社,1983:275~283. [20] 中国农业年鉴1981[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2:413. [21] 中国农业年鉴1982[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3:389. [22] 中国农业年鉴1983[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4. [23] 中国农业年鉴1984[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4:496. [24] 朱龙铭.四十年的路[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178. [25] 保康文史(第7辑)[M].襄阳:保康县方正印务有限公司,2011:44. [26] 农村合作基金会工作手册[M].宜昌:当阳市农经印刷厂,1995:229. [27] 瞿商.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绩效(1957-1978)——基于投入产出效益比较的分析[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8(1):121~128. [28] 中国社会统计资料[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85:58. [29]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8-02-05(1). [30] 伍国勇,陈晨.农村产权改革与精准扶贫的链接机制和模式探析[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62-72. [31] 兰定松.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返贫困防治探讨——基于政府和农民的视角[J].贵州财经大学学报,2020(1):87~93. [32] 何慧丽,邱建生,高俊,等.政府理性与村社理性:中国的两大"比较优势"[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4(6):39~44. [33] 温铁军.农村改革要解决农业三要素流出问题[J].农村工作通讯,2013(1):36. [34]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N].人民日报,2020-11-04(1). [35] 张克俊,付宗平,李雪: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基于政策关系二重性的分析[J]. 广西师范大学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11):7-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