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蒋永穆.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J].政治经济学评论,2020(2):28~34. [2] 刘喜堂.建国60年来我国社会救助发展历程与制度变迁[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49(4):19~26. [3] 刘欣.功能整合与发展转型:精准扶贫视阈下的农村社会救助研究——以贵州省社会救助兜底扶贫实践为例[J].贵州社会科学,2016(10):18~23. [4] 张浩淼.从反绝对贫困到反相对贫困:社会救助目标提升[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3(5):126~131. [5] 关信平."十四五"时期我国社会救助制度改革的目标与任务[J].行政管理改革,2021(4):23~31. [6] 公衍勇,聂淑亮."后小康时代"社会救助制度的调整优化——基于发展型社会政策视角[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5(5):99~103. [7] 仲超.贫困治理背景转换下的社会救助转型:从保障生存到促进发展[J].求实,2021(3):68~82. [8] Kanbur R, Squire L. The evolution of thinking about poverty: exploring the interactions[J].Working Papers, 1999, 55(6):957~63 [9] 郭熙保,罗知.论贫困概念的演进[J].江西社会科学,2005(11):38~43. [10] 匡远配,肖叶.贫困治理的质态转轨:多元逻辑与现代化进路[J].经济学家,2021(9):69~77. [11] 向德平,向凯.多元与发展:相对贫困的内涵及治理[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4(2):31~38. [12] 刘祖云.社会转型与"弱有所扶":香港与内地比较视角的探讨[J].山东社会科学,2018(8):54~58. [13] 阿玛蒂亚·森.贫困与饥荒[M].王宇,王文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14] 燕继荣.反贫困与国家治理——中国"脱贫攻坚"的创新意义[J].管理世界,2020,36(4):209~220. [15] 李棉管,岳经纶.相对贫困与治理的长效机制:从理论到政策[J].社会学研究,2020(6):67~90. [16] 张居正,潘林.张居正奏疏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232. [17] 侯斌.主体性均衡:后脱贫时代反贫困治理的路径转向[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5):119~128. [18] 左停,徐卫周.综合保障性扶贫:中国脱贫攻坚的新旨向与新探索[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版),2019(3):36~44. [19] 关信平.论现阶段中国社会救助制度目标提升的基础与意义[J].社会保障评论,2017(4):73~83. [20] 刘成奎,齐兴辉.公共转移支付能授人以渔吗?[J].财政研究,2019(11):77~90. [21] 张浩淼,仲超.新时代社会救助理念目标、制度体系与运行机制[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99~107. [22] 田蓉,周晓虹.社会救助服务:欧盟经验与中国选择[J].学习与探索,2018(11):43~50. [23] 埃里克汉斯·克莱恩,基普·柯本让,程熙,郑寰.治理网络理论:过去、现在和未来[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3(3):122~127. [24] 邓志平,汤志华.新时代中国扶贫战略的转变:从解决绝对贫困到解决相对贫困[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03-27:(18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