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政府网.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白皮书[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21-04/06/content_5597952.htm,2021-04-06. [2] 中国政府网.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http://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2022-10-25. [3] Solomon, B. B. Black Empowerment:Social Work in Oppressed Communities[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6. [4] Barker, R. L. The Social Work Dictionary (4thed.)[M].Washington, D.C.:NASW Press,1999. [5] Dennis Saleebey.优势视角:社会工作实践新模式(第一版)[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 [6] 王瑞光.乡村文化振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呈现[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7~43;158. [7]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内源发展战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 [8] 鹤见和子,胡天民."内发型发展"的理论与实践[J].江苏社联通讯,1989(3):9~15. [9] 高新雨,丁绪辉.权力结构治理与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研究综述[J].西北人口,2018(3):27~33. [10] 刘铮,魏传成.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点、难点及对策[J].经济纵横,2021(10):122~128. [11] 王丹,王太明.中国共产党治理农村绝对贫困的基本特征、主要经验及现实启示[J].理论学刊,2021(1):50~58. [12] 卫小将.精准扶贫中群众的主体性塑造——基于赋权理论视角[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7(5):80~85. [13] 文军,刘雨航.迈向新内生时代:乡村振兴的内生发展困境及其应对[J].贵州社会科学,2022(5):142~149. [14] 万利平,杨正文.乡村文化振兴的内源路径探讨——基于川南乡村地区的文化消费调查[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6):39~46. [15] 王健,方锐.能动性与乡村振兴——贵州D村的个案[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22(6):53~63;154. [16] 岳天明,李林芳.民族村寨精准扶贫的社会工作借鉴——以甘肃文县T乡为例[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6):103~109. [17] 顾大治,杨震雯,洪百舸.三维联动: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营造与发展——桃米社区营造经验解读及思考[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21(6):33~43;153~154. [18] 胡霞,刘晓君.内生式发展理论在乡村振兴中的实践——以日本岛根县邑南町为例[J].现代日本经济,2022(1):58~77. [19] 郭景福;黄江.乡村振兴视阈下民族地区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的机制与路径探析[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3):110~117. [20] 周飞舟.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迈向"家国一体"的国家与农民关系[J].社会学研究,2021(6):1~22;226. [21] 赵蓉蓉,温小婷,陈秋华.日韩乡村"六次产业化"经验及其启示[J].亚太经济,2021(4):76~81. [22] 中国人大网.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EB/OL]. http://www.npc.gov.cn/npc/c30834/202104/8777a961929c4757935ed2826ba967fd.shtml,2021-04-29. [23] 咸鸣霞,周义程.市场合作、民间协调与基层党组织资源整合模式创新——基于联村党建实践案例的类型学分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5):90~98. [24] 张新文,郝永强.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共同体建构的行动逻辑与实践路径[J].学习论坛,2022(2):93~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