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冉曦,孙上钧,李敬.科技创新资源整合与新质生产力发展耦合协调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6):197~213. [2] 李滋婷,张爱宁.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差距实证研究——基于甘肃、宁夏和贵州的对比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21(9): 63~68. [3] 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郭武军,吕阳.北京:华夏出版社,2015:6. [4] 毕亮亮,李强.我国县域创新能力提升对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17): 37~40. [5] 焦晓云.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县域创新能力建设重难点与推进对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16): 38~42. [6] Anokhin S A,Wincent J,Parida V,et al.Industrial Clusters,Flagship Enterprises and Regional Innovation[J].Entrepreneurship & Regional Development,2018,31: 104~118. [7] Wang J,Wang C,Yu S,et al.Coupling Coordination and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between Carbon Emissions,Industrial Structure,and Regional Innovation of Counties in Shandong Province[J].Sustainability,2022,14(12): 7484. [8] 童金杰,高燕,李涛.江西省县域创新发展水平测度方法及其评价结果的稳定性——基于专家赋权与熵值赋权的比较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23(18): 70~78. [9] 蒙昱竹,郝振龙,王雪.区域创新能力的时空演变、驱动因素与动力升级——以贵州县域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24(15): 96~109. [10] Burrus R T,Edward Graham J,Jones A T.Regional Innovation and Firm Performance[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18,88: 357~362. [11] Jacob M,Karthik A S.Does Directed Innovation Mitigate Climate Damage? Evidence from U.S.Agriculture [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23,138(2): 637~701. [12] 张林,蒲清平.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理论创新与价值意蕴[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6): 137~148. [13] 高帆."新质生产力"的提出逻辑、多维内涵及时代意义[J].政治经济学评论,2023(6): 127~145. [14] 任宇新,吴艳,伍喆.金融集聚、产学研合作与新质生产力[J].财经理论与实践,2024(3): 27~34. [15] 张夏恒,刘彩霞.数据要素推进新质生产力实现的内在机制与路径研究[J].产业经济评论,2024 (3): 171~184. [16] 张姣玉,徐政,丁守海.数实深度融合与新质生产力交互的逻辑机理、战略价值与实践路径[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3): 114~124. [17]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72:53. [18] 简新华.新质生产力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N].光明日报,2023-10-17(11). [19] 专家访谈.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内涵要义[J].人民论坛,2023(21): 8~10. [20] 蒲清平,向往.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内在逻辑和实现途径——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动能[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1): 77~85. [21] 列宁.列宁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5. [2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96. [23] 方敏,杨虎涛.政治经济学视域下的新质生产力及其形成发展[J].经济研究,2024(3): 20~28. [2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87. [25] 尹俊,孙巾雅.新质生产力与新型生产关系:基于政治经济学的分析[J].改革,2024(5): 45~53. [26] 余澳.数字经济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中州学刊,2024(3): 39~47. [27] 王珏,王荣基.新质生产力:指标构建与时空演进[J].西安财经大学学报,2024(1): 31~47. [28] 蒙昱竹,余梅,赵庆.我国沿边省区发展质量评价与提升对策[J].华东经济管理,2022(1): 64~77. [29] 付凌晖.我国产业结构高级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统计研究,2010(8): 79~81. [30] 袁航,朱承亮.国家高新区推动了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吗[J].中国工业经济,2018 (8): 60~77. [31] 赵涛,张智,梁上坤.数字经济、创业活跃度与高质量发展——来自中国城市的经验证据[J].管理世界,2020(10): 65~76. [32] 郭峰,王靖一,王芳,等.测度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指数编制与空间特征[J].经济学(季刊),2020(4):1401~1418. [33] 李胜会,朱绍棠.科技评价是否有效促进了区域科技创新——基于政策驱动的视角[J].科研管理,2021(7): 11~21. [34] 凌华,李新伟,董必荣,等.互联网、创新要素流动与区域创新能力差异[J].审计与经济研究,2020(6): 115~126. [35] 鲁晓东,连玉君.中国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估计:1999—2007[J].经济学(季刊),2012(2): 541~558. [36] 余曼,李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财政分权与推进共同富裕——基于中国285个城市面板数据的动态空间计量检验[J].经济问题探索,2023(10): 16~30. [37] 邵帅,李欣,曹建华,等.中国雾霾污染治理的经济政策选择——基于空间溢出效应的视角[J].经济研究,2016(9): 73~88. [38] 张广海,邢澜.我国绿色金融对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空间计量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22 (12): 52~68. [39] Yang T-C.Introduction to Spatial Econometrics[J].Spatial Demography,2013,1(1): 143~145. [40] LeSage J P,Pace R K.Spatial Econometric Models[M].Handbook of Applied Spatial Analysis.Springer,Berlin,Hei.delberg,2010:355~376. [41] 崔泽田,李庆杨.马克思科技创新驱动生产力发展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理论月刊,2015(5): 12~16;32. [42] 沈立,倪鹏飞,徐海东,等.市场活力、创新能力对城市可持续竞争力的影响机制[J].城市问题,2020 (12): 24~33. [43] 刘霞,张天硕,曲如晓.中国城市创新能力对高技术产品出口的影响研究[J].中国软科学,2022(4): 35~44. [44] 晏艳阳,王娟,卢彦瑾.创新型城市试点建设的"以点带面"效应研究[J].科研管理,2022(7): 20~28. [45] 陶熠,曾庆均,吴佑波.数字经济背景下区域创新能力的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例[J].重庆社会科学,2023(4): 61~76. [46] 谢地,荣莹,叶子祺.城市高质量发展与城市群协调发展:马克思级差地租的视角[J].经济研究,2022(10): 156~1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