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罗必良,耿鹏鹏.理解县域内的城乡融合发展[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1):16~28. [2] 陈冬仿.以县域为单元统筹推进农村共同富裕[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3):63~68. [3] 罗楚亮,李实,岳希明.中国居民收入差距变动分析(2013—2018)[J].中国社会科学,2021(1):33~54;204~205. [4] 万海远,李实.户籍歧视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J].经济研究,2013(9):43~55. [5] 李超.外商投资、产业结构与城乡收入差距——基于状态空间模型分析[J].贵州财经大学学报,2019(1):55~62. [6] 郑军,李小雪.普惠保险、劳动力转移与城乡收入差距——基于共同富裕的视角[J].贵州大学学报,2023(1):37~54. [7] Li J,Cheong T S,Shen J,et al..Urbanization and Rural–urban Consumption Disparity:Evidence from China[J]. The Singapore Economic Review,2019,64(4):983~996. [8] 刘奥,张双龙.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实施的共同富裕效应——基于城乡收入差距视角[J].中国农村经济,2023(3):45~65. [9] 郑黎阳,王瑜.县域产业结构优化能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吗——基于内蒙古县域数据的实证检验[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24(11):44~51. [10] 唐要家,陈燕.数字基础设施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效应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6):106~120. [11] 吴润清,陈泓含,袁芳芳.区域公用品牌:脱贫县产业发展的有效路径[J].宏观质量研究,2022(6):84~105. [12] 卿利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地理标志惠益分享机制重构研究[J].理论探讨,2021(5):125~130. [13] 于金富,晋铭.我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发展的时代契机与策略选择——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视域的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1):53~59. [14] 曾洁.地理标志保护的经济学分析[J].求索,2008(9):140~142. [15] 陈喜,王凯.地理标志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基于安徽省县域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20(9):23~29. [16] 张瑜,杜运苏,王子龙. 地理标志认证、数字普惠金融与农村居民收入 [J]. 农村金融研究,2024(11):40~53. [17] Zhang S,Sun Y,Yu X,et al. Geographical Indication,Agricultural Products Export and Urban–Rural Income Gap[J]. Agriculture,2023,13(2),378. [18] 郑军,易焕欢.共同富裕背景下农业保险能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吗——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中介效应[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3):65~79;147. [19] 汪凤桂.提升农业竞争力 促进农民收入增长[J].农业经济问题,2003(7):20~23;79. [20] 何强,邓鑫,李川,等.农产品品牌提高农业竞争力的机理与实证分析——以四川省91个县域的农产品地理标志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3(1):241~252. [21] 胡凌啸,周应恒.提升小农竞争力:日本农业新政策的指向及启示[J].中国农村经济,2018(2):126~138. [22] 李赵盼,郑少锋.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对猕猴桃种植户收入的影响[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19~129. [23] 廖翼.地理标志农产品发展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空间溢出效应与地区异质性[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26~33. [24] 杜德林,王姣娥,焦敬娟.长江经济带知识产权空间格局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性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9(11):2564~2573. [25] 程名望,张家平.互联网普及与城乡收入差距:理论与实证[J].中国农村经济,2019(2):19~41. [26] 陈斌开,林毅夫.发展战略、城市化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J].中国社会科学,2013(4):81~102;206. [27] 申云,王锐,张海兵,等.县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变迁[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5):60~72. [28] 周曙东,张西涛.地理标志对陕西苹果经济效益影响的实证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7(6):56~61. [29] 周国富,陈菡彬.产业结构升级对城乡收入差距的门槛效应分析[J].统计研究,2021(2):15~28. [30] 姜长云.新发展格局、共同富裕与乡村产业振兴[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1):1~11;22. [31] 封志明,唐焰,杨艳昭,等.中国地形起伏度及其与人口分布的相关性[J].地理学报,2007(10):1073~1082. [32] Jayaraman S,Milbourn T T. The Role of Stock Liquidity in Executive Compensation[J]. The Accounting Review,2012,87(2):537~563. [33] 江艇.因果推断经验研究中的中介效应与调节效应[J].中国工业经济,2022(5):100~120. [34] 韩守富.我国区域农业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2010(7):80~83. [35] 肖卫,肖琳子.二元经济中的农业技术进步、粮食增产与农民增收——来自2001~201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J].中国农村经济,2013(6):4~13;47. [36] Hall R E,Jones C I. Why do Some Countries Produce So Much More Output Per Worker Than Others? [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9,114(1):83~116. [37] 赵丹玉,崔建军.数字普惠金融能够缩小城乡多维差距吗——基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中介效应的视角[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8):81~93. [38] 卫龙宝,李静.农业产业集群主体合作关系对农户和关联企业收益的影响分析——以安徽省为例[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5(1):75~83;131. [39] Bai J. Panel Data Models with Interactive Fixed Effects[J]. Econometrica,2009,77(4):1229~1279. [40] 许庆,刘进,熊长江.中国农村基础设施发展水平、区域差异及分布动态演进[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2(2):103~1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