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胜,余娜,付锐.数字乡村建设:作用机理、现实挑战与实施策略[J].改革,2021(4):45~59. [2] 杨佳锋,杨嵘均.数字乡村战略实施的政策扩散、梗阻及其疏解[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67~73. [3] 张荣博,钟昌标.数字乡村建设与县域生态环境质量:来自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政策的经验证据[J].当代经济管理,2023(2):54~65. [4] 张世青.数字时代我国社会政策分配正义的实现:基于制度公正的视角[J].江淮论坛,2024(6):82~89. [5] 陆九天,陈灿平.民族地区数字乡村建设:逻辑起点、潜在路径和政策建议[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5):154~159. [6] 李杰义,胡静澜,马子涵.数字乡村建设赋能乡村振兴:理论机制、实践路径与政策启示[J].西南金融,2022(11):84~95. [7] 段尧清,吴瑾,吴江.我国数字乡村政策的多级联动协同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23(6):13~21. [8] 吴文旭,吴业苗.数字乡村建设如何促进乡村振兴:基于政策法律文本的扎根理论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5):69~92. [9] 段尧清,易雨洁,姚兰.政策视角下数字乡村建设的有效性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23(6):32~42. [10] 朱春奎. 政策网络与政策工具:理论基础与中国实践[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11] 陈振明,张敏.国内政策工具研究新进展:1998—2016[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7(6):109~116. [12] 张文明,章志敏.资源·参与·认同:乡村振兴的内生发展逻辑与路径选择[J].社会科学,2018(11):75~85. [13] Ray C. Culture,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Territorial Rural Development[J]. Sociological Ruralis,1998(1):3~20. [14] 马荟,庞欣,奚云霄,等.熟人社会、村庄动员与内源式发展:以陕西省袁家村为例[J].中国农村观察,2020(3):28~41. [15] 邓崧,刘昀煜.推进数字政府双轨制策略:基于"数字贫困户"的视角[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90~102. [16] 樊轶侠.数字经济下的城乡融合发展财政政策取向研究[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1(2):52~58. [17] 丁煌,任洋.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何以破解农副产品产销困境:来自贵州省全链条型服务体系的实践证据[J].贵州财经大学学报,2022(1):66~74. [18] 沈东.乡村振兴背景下投资消费型逆城镇化实践及反思:基于H企业的个案考察[J].兰州学刊,2023(8):150~160. [19] 韩利红.新内生发展理论与乡村人才内外联动发展模式[J].河北学刊,2023(6):187~193. [20] 李鑫,马晓冬,Khuong Manh-ha,等.城乡融合导向下乡村发展动力机制[J].自然资源学报,2020(8):1926~1939. [21] 龚伟,阮霁阳.新内源式发展视角下农民参与数字乡村建设影响因素研究[J].学术探索,2023(11):79~86. [22] 徐虹,张行发.乡村旅游社区新内源性发展:内在逻辑、多重困境与实践探索[J].现代经济探讨,2022(1):114~123. [23] Leong C M L, Pan S L, Newell S, et al. The Emergence of Self-Organizing E-Commerce Ecosystems in Remote Villages of China: A Tale of Digital Empowerment for Rural Development[J]. Mis Quarterly, 2016(2): 475~484. [24] Bhatt S. Digitalization of Rural India:Digital Village[J]. VISION Journal of Indian Taxation, 2020(1):83~93. [25] 沈艳,陈赟,黄卓.文本大数据分析在经济学和金融学中的应用:一个文献综述[J].经济学(季刊),2019(4):1153~1186. [26] 阮霁阳.数字政府建设影响因素研究:基于127份政策文件的大数据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4):185~191. [27] 赵筱媛,苏竣.基于政策工具的公共科技政策分析框架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7 (1):52~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