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5年第03期(总第236期) 刊出日期:2025-05-15 上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青年学者论坛
    国家嵌入与社会自主——乡村产业项目治理的异质性探析
    李晨行, 史普原
    2025 (03):  1-9. 
    摘要 ( 13 )   PDF(1378KB) ( 10 )  
    为阐释乡村产业项目治理的异质性,并在总结产业扶贫经验的基础上启示和展望产业振兴,应当对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进行系统性把握,而国家嵌入性和社会自主性则是其中的两个核心维度。循由这两个维度的高低配置,乡村产业项目分别呈现出脱耦模式、增能模式、偏重模式和协作模式四种理想类型。这些类型突出体现于资产收益扶助、农户分散单干、龙头企业帮带、集体经济和合作社的实践运作过程中,它们和自身条件嵌套,运作模式及绩效各异,并有动态演进空间。在具体的经验呈现上,研究基于对中国社会科学院"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百村调研"的再分析,使不同产业实践模式得以更明晰地展开,有助于厘清从产业扶贫到产业振兴过渡过程中,多重组织机制的匹配与优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宏观经济
    产业政策如何更好助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邵宇佳, 侯化疑, 王光
    2025 (03):  10-19. 
    摘要 ( 13 )   PDF(1321KB) ( 5 )  
    产业政策作为政府调控宏观经济、发挥政府作用的重要方式,准确把握政策实施力度与方向应是当前发挥好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进而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关键议题,已有研究并未给出针对性的结论与启示。对此,文章基于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探讨了地区产业政策实施对国内市场分割的影响关系。结果发现,地区产业政策的实施整体上有助于缓解国内市场分割程度,但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门槛效应,所以更好发挥产业政策作用需关注政策实施力度的"适度区间"。异质性分析发现,"适度区间"在不同政府治理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存在显著差异,意味着优化产业政策对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积极效益应充分考虑上述因素,为中央和地方层面实施产业政策助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提供重要的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长期护理保险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研究——基于CHARLS数据的实证分析
    薛惠元, 张永高
    2025 (03):  20-30. 
    摘要 ( 20 )   PDF(1436KB) ( 7 )  
    长期护理保险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制度安排,完善长期护理保险对推进健康中国战略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区别于过往研究对长期护理保险健康效应的路径机制解释不足以及研究数据的滞后,文章采用2011—2020年五期CHARLS最新数据实证分析了长期护理保险对老年人多维健康的影响,并运用Grossman健康需求理论模型检验了其背后的传导机理。研究发现,长期护理保险显著地提升了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机制分析表明长期护理保险通过增加家庭消费和减轻子女照料负担,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并增加健康投资,进而改善老年人的健康。异质性分析表明长期护理保险更有利于提升高龄、女性、受教育程度较低和收入较低等弱势地位老年人群体的健康水平,具有倾向弱势群体的健康促进效应。基于此,建议完善顶层设计,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和参保对象覆盖范围,建立护理救助精准识别机制,提升困难群体补贴力度,加强基层公共卫生设施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质生产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国经济走势分析
    钱津
    2025 (03):  31-39. 
    摘要 ( 10 )   PDF(1349KB) ( 10 )  
    席卷全球的三年疫情并未使中国经济陷入严重衰退,疫情期间中国经济依然维持了相对低速的经济增长,疫情缓解之后中国经济得到了迅速恢复。但是由此确定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走势,还需要作出理论上的客观认识和解析。文章依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时代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最新理论成果和劳动分析法,对于中国经济的现实基本面和走势进行分析,确定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劳动主体力量日益强大并未受到疫情侵害而减损,而且劳动客体也未因疫情而降低技术水准和规模建构,完全可以支撑依靠智能劳动的整体发展。即数字经济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体现,在疫情缓解后持续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此外,家庭用机器人市场的逐步形成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新的经济增长点。因而,随着乡村振兴、股市规范、高水平对外开放、高水平科技发展和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改革等经济要点问题和基础问题的有效解决,中国经济必将依靠发展"新质生产力",迎来改革开放后的第二次经济发展高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口规模、年龄结构与发展新质生产力
    宋宝琳, 宋凤轩
    2025 (03):  40-48. 
    摘要 ( 11 )   PDF(1366KB) ( 5 )  
    新质生产力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础,而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人力人才的支撑。区别于以往新质生产力的研究,文章将人口变量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纳入同一框架,以2010—2022年中国城市层面数据为基础,运用面板数据回归分析、链式多重中介效应等方法,探讨了人口规模和年龄结构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边际影响,并进一步验证了可能存在的影响路径。研究结果表明,人口数量、出生率与青年人口比重都能积极促进发展新质生产力;人口老龄化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具有双重性,老年人口比重越高越不利于发展新质生产力,但健康老年人口比例越高反而越有利于发展新质生产力。基于上述结论,文章从优化人口发展战略出发,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期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助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益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乡村振兴
    中国数字乡村政策LDA量化分析——基于政策工具与动力视角的二维分析框架
    邓崧, 龚伟
    2025 (03):  49-58. 
    摘要 ( 11 )   PDF(1508KB) ( 4 )  
    探寻当前中国数字乡村建设政策工具使用的情况与内在特征,对优化未来我国数字乡村建设政策体系意义重大,然而基于全国大样本数字乡村政策的系统性分析及地区差异化研究的文献还相对缺乏。文章依据政策工具理论和新内源式发展理论构建数字乡村政策二维分析框架,结合运用LDA法对2018—2023年国家及省级政府发布的162份相关政策文本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在基本政策工具维度中偏好使用策略性措施工具,供给型和需求型政策有效供给不足。在数字乡村建设动力维度中政府对于农民参与的重视力度最大,而对于城乡融合中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策供给不足。进一步研究发现,地方政策共性显著,与国家顶层设计保持高度一致,但东、中、西部也表现出一些因地制宜的政策偏好。由此,应当打好"组合拳",为乡村织好政策保护网;加快"新基建",为乡村打牢数字新底座;培养"新农人",为乡村供应数字新血液。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技术、乡土与治理:数字乡村治理中的要素张力及运行逻辑——基于Z市多案例研究
    李慧凤, 李婉莹
    2025 (03):  59-69. 
    摘要 ( 12 )   PDF(1534KB) ( 4 )  
    数字乡村建设是新时期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数字乡村治理既需要技术层面的突破,也离不开政治权力介入消解社会层面的阻碍。论文系统分析了数字乡村治理中技术、乡土、治理等要素间张力,即技术的工具有效性与治理的人本主义间呈现的"技术-治理"张力,治理的外部性与乡土社会的自治性间呈现的"乡土-治理"张力,弥补了既有研究对要素间关系张力系统性讨论的不足。研究发现,学习机制有助于促进技术效度与治理温度相结合,联结机制通过情感联结和利益联结实现自治与治理相融合,从而化解"技术-治理""乡土-治理"两重张力。研究从实践层面阐明数字乡村治理中"要素关系-张力呈现-张力化解"的逻辑链条,为促进数字乡村建设提供有效行动方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农户心理认同与合作社参与意愿影响机制研究:基于社会网络互动的调节效应
    孟劲, 吴亮, 柯昆昆
    2025 (03):  70-79. 
    摘要 ( 6 )   PDF(1347KB) ( 4 )  
    供销合作社是建设中国特色合作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研究农户对供销合作社参与意愿和心理认同,在数字经济背景下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价值。从农户心理认同视角出发,收集农户数据,运用PLS-SEM路径模型方法,实证考察政策认知、风险认知对合作社参与意愿的影响。研究表明合作社参与意愿受农户个体政策认知的作用及风险认知的异质性影响;提升农户感知价值是增强合作社参与意愿的核心路径;社会网络互动在农户心理认同对合作社参与意愿的影响过程中发挥积极调节效应。此外,从地区差异分析,不同地区的路径系数呈现差异且与经济水平相关,表明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会影响农户心理认同对合作社参与意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工商管理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与创新——来自企业IPMS认证的证据
    彭大地, 蒋殿春
    2025 (03):  80-89. 
    摘要 ( 7 )   PDF(1390KB) ( 5 )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是企业实现创新发展的关键技能。文章以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企业IPMS认证,GB/T 29490-2013)为准自然实验,利用2007—2022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探究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对企业创新的影响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企业IPMS认证可以显著提高企业创新水平,这种影响主要通过提升企业创新效率、强化企业知识产权保护能力以及缓解企业融资约束三种渠道实现。异质性分析表明,企业IPMS认证对于中小型企业和知识产权规模相对较小的企业具有更为显著的创新激励作用,呈现出"雪中送炭"而非"锦上添花"的政策效果,且这种影响主要集中在高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地区。拓展分析显示,企业IPMS认证还可以提升企业创新质量,全面推动企业创新"提质增量"。现有文献主要关注我国知识产权外部环境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文章将研究视角转向企业内部,揭示了知识产权管理因素在企业创新及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也为理解与优化我国企业IPMS认证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与经验证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ESG发展困境下"有形之手"如何破局——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对企业ESG表现的影响
    买生, 王智超, 王站杰
    2025 (03):  90-100. 
    摘要 ( 11 )   PDF(1460KB) ( 5 )  
    在当前ESG投资市场混乱与发展动力不足的背景下,从政府宏观视角出发,探讨企业ESG发展问题至关重要。不同于已有研究多聚焦于单一的绿色发展政策,本研究从更为综合的政策系统视角出发,以2010—2022年A股上市企业为研究样本,基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城市构建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探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对企业ESG表现的影响。研究表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能够促进企业ESG表现。机制检验表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能够通过培养企业合作文化、缓解企业融资约束、促进企业绿色创新等途径促进企业ESG表现。异质性分析表明,在民营企业、重污染行业、一二线城市及政府信用水平高的地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对企业ESG表现具有更为显著的提升作用。研究结果不仅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也为破解企业ESG发展困境提供了实践指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绿色发展论坛
    高管绿色认知对ESG评级分歧的影响研究
    董延安, 展嘉宜, 彭影
    2025 (03):  101-110. 
    摘要 ( 13 )   PDF(1379KB) ( 5 )  
    在新发展阶段,推动绿色经济转型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紧密契合我国"双碳"目标。已有学者研究了ESG评级分歧的影响因素,但鲜有研究从管理层特性角度探究其对企业ESG评级分歧的作用。基于此,文章以2018—2022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探究高管绿色认知是否会影响ESG评级分歧。研究发现,高管绿色认知显著降低了ESG评级分歧。机制分析表明,高管绿色认知通过公开途径和非公开途径提高信息透明度,有效减少信息不对称,进而减少了ESG评级分歧。进一步分析发现,在非国有企业、非重污染企业和大型企业样本中,高管绿色认知缩小ESG评级分歧的效果更显著。研究丰富了高管绿色认知和ESG评级分歧的相关文献,为ESG评级的规范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指引和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