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赵秀玲.乡村互联网治理的兴起与制度变迁[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33~40. [2] 冯献,李瑾,崔凯.乡村治理数字化:现状、需求与对策研究[J].电子政务,2020(6):73~85. [3] 周晓丽,王敬安.数字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和实现路径: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分析[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1):64~72. [4] 鲍静,贾开.数字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原则、框架与要素[J].政治学研究,2019(3):23~32;125~126. [5] 谢文帅,宋冬林,毕怡菲.中国数字乡村建设:内在机理、衔接机制与实践路径[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2):93~103. [6] 曾祥明,胡元,张秋月."数据要素×"赋能农民持续增收的机理、效应与优化策略研究[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3):76~90. [7] 杨柠泽,王艺蔚,孙学涛.数字素养与农户共同富裕:影响效应及其机制[J].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23(6):21~32. [8] 邬家峰.技术赋权:乡村公共能量场与乡村治理转型[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6):121~128;191~192. [9] 邱泽奇,李由君,徐婉婷.数字化与乡村治理结构变迁[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74~84. [10] Xu C K, Tang T. Closing the Gap or Widening the Divide: The Impacts of Technology-Enabled Coproduction on Equity in Public Service Delivery.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2020,80(6):962~975. [11] 杜华.智能化进阶:数字经济驱动农业发展的技术改造进路[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4):68~74. [12] 杜姣.技术消解自治:基于技术下乡背景下村级治理困境的考察[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62~68. [13] 黄晓春,嵇欣.技术治理的极限及其超越[J].社会科学,2016(11):72~79. [14] 何哲.国家数字治理的宏观架构[J].电子政务,2019(1):32~38. [15] 王欣亮,魏露静,刘飞.大数据驱动新时代乡村治理的路径建构[J].中国行政管理,2018(11):50~55. [16] 申恒胜,郝少云,陈栋良.数字化赋能乡村治理的效度、问题及纾解[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3(6):137~147. [17] 何阳,汤志伟.互联网驱动的"三治合一"乡村治理体系网络化建设[J].中国行政管理,2019(11):69~74. [18] 胡卫卫,卢玥宁.数字乡村治理共同体的生成机理与运作逻辑研究:基于"中国大棚第一村"数字乡村建设的实证考察[J].公共管理学报,2023(1):133~143;175. [19] 靳凤林,张玉洁.数字治理伦理的创新性发展[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1):33~41. [20] 曹银山,王国峰.乡村数字治理:社会基础、现实挑战与政策因应[J].贵州省党校学报:2023(5):90~97. [21] 赵旭东.再论中国社会的乡土性:阅读《乡土中国》的新探索[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24(3):1~18;153. [22] 刘少杰,周骥腾.数字乡村建设中"乡村不动"问题的成因与化解[J].学习与探索,2022(01):35~45. [23] 刘守英,王一鸽.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中国转型的乡村变迁视角[J].管理世界,2018(10):128~146;232. [24] Sarah H. Unlocking Sustainability? The Power of Corporate Lock-Ins and How They Shape Digital Agriculture in Germany[J].Journal of Rural Studies,2023,11:. [25] 金建东,徐旭初.数字农业的实践逻辑、现实挑战与推进策略[J].农业现代化研究,2022(1):1~10. [26] 刘永谋.技术治理的逻辑[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6(6):118~127. [27] 刘永谋,兰立山.泛在社会信息化技术治理的若干问题[J].哲学分析,2017(5):4~17;196. [28] 陈晓运.技术治理:中国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新路向[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8(6):123~127;191. [29] 李醒民.论技治主义[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1~5. [30] 秦中春.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治理的目标与实现途径[J].管理世界,2020(2):1~6;16;213. [31] 沈费伟,诸靖文.乡村"技术治理"的运行逻辑与绩效提升研究[J].电子政务,2020(5):58~68. [32] 郑磊.数字治理的效度、温度和尺度[J].治理研究,2021(2):5~16;2. [33] 景跃进.中国农村基层治理的逻辑转换:国家与乡村社会关系的再思考[J].治理研究,2018(1):48~57. [34] 黄辉祥,刘宁.村民自治的治理功能提升:自治组织培育与自治体系构建[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3):8~10. [35] O’BRIEN, KEVIN J. Implimenting Political Reform in China’s Villiages[J]. The Australian Journal of Chinese Affairs, 1994(8): 33~59. [36] 陈明,刘义强."根"与"径":重新认识村民自治[J].探索,2017(6):48~53. [37] 胡卫卫,辛璄怡,于水.技术赋权下的乡村公共能量场:情景、风险与建构[J].电子政务,2019(10):117~124. [38] 格里·斯托克,华夏风.作为理论的治理:五个论点[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19(3):23~32. [39] 王雨磊.数字下乡:农村精准扶贫中的技术治理[J].社会学研究,2016(6):119~142;244. [40] 刘箴.乡村治理共同体的变迁与重塑:以H省L市"屋场会"为例[J].湖湘论坛,2021(3):106~119. [41] 陈柏峰.熟人社会:村庄秩序机制的理想型探究[J].社会,2011(1):223~241. [42] 俞可平.国家治理的中国特色和普遍趋势[J].公共管理评论,2019(3):25~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