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西部网.部分地区贫困人口比例增加,西部增至66%[EB/OL].http://news.cnwest.com/content/2010-12/22/content_3921393.Htm.[2] 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译者:任赜、于真,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7.[3] 西奥多·W·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4] 叶初升.发展经济学视野中的经济增长质量[J].天津社会科学,2104(2):96-101.[5] 孙文中.创新中国农村扶贫模式的路径选择——基于新发展主义的视角[J].广东社会科学,2013(6):207-213.[6] 李博,左停.集中连片贫困地区"购买服务式"综合性扶贫治理模式研究——以陕南秦巴山区"公益岗位"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17(2):85-94.[7] 胡宗义.农村金融减贫的直接效应与中介效应——基于状态空间模型和中介效应检验的动态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5(4):33-39.[8] 邓锁.贫困代际传递与儿童发展政策的干预可行性研究——基于陕西省白水县的实证调研数据[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6(2):118-128.[9] 周丽,匡远配.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发生率的空间特征——基于3D框架对武陵山片区的个案分析[J].西部论坛,2016(5):73-77.[10] 曹洪民.扶贫互助社:农村扶贫的重要制度创新——四川省仪陇县"搞好扶贫开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试点案例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7(9):72-76.[11] 李博,左停.精细社会视角下中国农村精准扶贫的制度选择,中国延安干部管理学院学报[J].2013(3):124-129.[12] 李艳.汤瑞雪."制度扶贫"框架下农村基层组织管理"双创"模式构建[J].天津经济,2016(12):25-27.[13] 何绍辉.从"运动式治理"到"制度性治理"——中国农村反贫困战略的范式转换[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7):95-99.[14] 张彬斌.新时期政策扶贫:目标选择和农民增收[J].经济学(季刊),2013(4):959-982.[15] 杨宜勇,吴香雪.政策法律化视角下农村扶贫开发问题研究[J].中央党校学报,2016(6):82.[16] Anthony Giddens.Central Problems in Social Theory:Action,structure and contradiction in social analysis[M].The Macmillan Press LTD,1979.[17] 郭君平,等.贫困县帽子的棘轮效应[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1.[18] 钱丽华.警惕国家级贫困县帽子的负面作用[N].中国民族报,2011年8月30日第三版.[19] 尹于世.别让贫困县帽子称为"金饭碗"[N].新华每日电讯,2012年2月1日第三版.[20] 邓云龙;张会凯.乡镇干部包村怎么包[J].乡镇论坛,2010(1):24.[21] 陈峰.谨防急功近利的运动式扶贫[J].党政视野,2016(4):67.[22] 陈柏峰.乡村江湖:两湖平原"混混"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23] 乔新生.加大"拍蝇"力度,遏制"小官巨贪"也是反腐要务[EB/OL].人民网-人民日报,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6/0104/c40531-28007611.html, 2016年01月04日08:29.[24] 邹辉,霞姜,棱炜.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国际经验与我国的对策——基于复杂科学管理整合论视角[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0):47-51.[25] 李佐军.难以摆脱的"政策依赖症"[N].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时报/2014年/11月/27日/第005版.[26] 王良永.打工经济的负面影响及其对策[J].特区经济,2006(6):82.[27] 黄承伟,覃志敏.论精准扶贫与国家扶贫治理体系建构[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5(1):131-136.[28] 高强,赵海.日本农业经营体系构建及对我国的启示[J].现代日本经济,2015(3):61-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