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周飞舟.从汲取型政权到"悬浮型"政权——税费改革对国家与农民关系之影响[J].社会学研究,2006(3):1-38.[2] 贺雪峰.乡村建设的重点是文化建设[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87-95.[3] 孙庆忠.社会记忆与村落的价值[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32-35.[4] 费孝通.乡土重建[M].长沙:岳麓书社,2012:84-88.[5] 程又中,李增元.农村社区管理体制:在变迁中重建[J].江汉论坛,2011(5):14-20.[6] 王铭铭.地方政治与传统的再创造——福建溪村祠堂议事活动的考察[J].民俗研究,1999(4):12-30.[7] 李小云,赵旭东,叶敬忠.文化符号视角下的新农村建设——理论创新与实践反思.乡村文化与新农村建设[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35.[8] 邢成举,赵晓峰.论中国农村贫困的转型及其对精准扶贫的挑战[J].学习与实践,2016(7):116-123.[9] 阿马蒂亚·森著;任赜,于真译.以自由看待发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23.[10] 左停.积极拓展公益岗位扶贫政策的思考[J].中国国情国力,2017(11):18-20.[11]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社会救助暂行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649号)[EB/OL].http://www.gov.cn/flfg/2014-02/27/content_2624221.htm[12] Chris Grover.The Freud Report on the future of welfare to work:Some critical reflections[J].Critical Social Policy,2007(27):535.[13] 肖萌,梁祖彬.社会救助就业福利政策研究[J].社会保障研究,2010(1):96-108.[14] 韩克庆,赵晰.就业救助的对象界定与路径选择:工作福利的视角[J].社会建设,2017(3):5-15.[15] 刘解龙.经济新常态中的精准扶贫理论与机制创新[J].湖南社会科学,2015(4):156-159.[16] 朱启臻,赵晨鸣,芦晓春.留住美丽乡村——乡村存在的价值[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72-224.[17] 张敏杰.工作福利政策及对中国的启示[J].浙江社会科学,2006(4):91-97.[18] 唐丽霞.瞄准型社会政策的三种目标群体识别方法[J].中国民政,2016(5):32-33.[19] 李志,杨笛.国外"从福利到工作"福利政策的发展趋势及启示[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3(4):118-122.[20] 国家统计局住户调查办公室.2017年中国农村贫困检测报告[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7:52-54.[21] 杨安华.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几个关键问题[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80-87.[22] 俞可平.自治与基层治理现代化[J].党政视野,2016(7):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