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林楠. 对未来一个时期经济全球化趋势的看法和建议[J]. 宏观经济管理, 2018(4).[2] 庄宗明. 经济全球化没有逆转,也不可能逆转[J]. 世界经济研究, 2018(3).[3] 杜朝晖.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原则与路径[J]. 经济纵横, 2017(05):67-74.[4] 杨顺勇, 任晓师.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制造业产品的推广效果研究——基于会展活动的视角[J]. 科技管理研究, 2017, 37(2):215-221.[5] 李小帆, 付书科, 金明浩,等. 专利分布不均衡与区域经济集聚增长——基于长江经济带的实证[J]. 商业经济研究, 2017(23):153-156.[6] 詹韵秋, 王军. 中国区域经济均衡发展问题研究:一个新的解释思路[J]. 改革与战略, 2018(2).[7] 林尚立. 基础与动力——协商民主何以在中国成长[J]. 世纪行, 2016(5):12-20.[8] 张传焱, 马立波. 改革政府直接投资的模式是投资体制改革的关键[J]. 人口与经济, 2002(S1):175-177;42.[9] 张宏.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河北引用北京人才策略[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4(13):25-26.[10] Landau D. Government Expenditure and Economic Growth:A Cross-Country Study[J]. 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 1983, 49(3):783-792.[11] Molina J L, Lubbers M J, Valenzuela-García H, et al. 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 in Social Anthropology[J]. An Thropology Today, 2017, 33(1):11-14.[12] 游达明, 邸雅婷, 姜珂. 我国区域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效率的实证研究——基于产出导向的SBM模型和Malmquist生产率指数[J]. 软科学, 2017(8):71-75.[13] 中国金融效率促进经济增长效应的区域差异及地方政府宏观调控的异质需求[J]. 技术经济, 2017, 36(10):114-122.[14] 胡玲. 宏观调控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J]. 中国商论, 2017(5):119.[15] 徐云松, 齐兰. 区域金融化、地方政府行为与产业结构升级——基于中国四大经济区域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2017(6):19-31.[16] 周成, 冯学钢, 唐睿. 区域经济-生态环境-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发展分析与预测——以长江经济带沿线各省市为例[J]. 经济地理, 2016, 36(3):186-193.[17] 彭迪云, 刘畅, 周依仿. 区域经济增长与创新能力耦合协调发展研究——以长江经济带为例[J]. 科技管理研究, 2016, 36(7):104-110.[18] 冯德祥, 张从青, 戴维,等.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区域经济发展[J]. 现代管理科学, 2018(8):90-92.[19] 温晓琼. 供给侧改革视角下区域经济发展中绿色消费行为影响机制探讨[J]. 商业经济研究, 2017(20).[20] 何思锦, 杜晴, 范从来.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融资支持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2018(3):18-24.[21] 刘家宝. 我国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协调发展措施探讨[J]. 现代经济信息, 2018(7):22-24.[22] 陈勇勤, 张俊夫. 对新古典经济学生产资料理论的批判——基于马克思、庞巴维克与熊彼特不同资本观的比较分析[J]. 当代经济研究, 2018(3).[23] 王威. 我国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协调发展分析[J]. 知识经济, 2018(2):21-21.[24] 陈梦远. 国际区域经济韧性研究进展——基于演化论的理论分析框架介绍[J]. 地理科学进展, 2017, 36(11):117-126.[25] 马志飞, 李在军, 张雅倩,等. 非均衡发展条件下地级市经济差距时空特征[J]. 经济地理, 2017, 37(2):76-82.[26] 吕炜, 周佳音. 新时代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再诠释-基于经济风险化解与政府职能转变的分析[J]. 财经问题研究, 2017(12):3-10.[27] 卢阳, 侯立玮. 预期对于宏观经济发展的影响——基于VAR模型分析[J].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8(8):122-1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