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翁贞林,阮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多元模式、内在逻辑与区域案例分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32~39. [2] 楼栋,孔祥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多维发展形式和现实观照[J].改革,2013(2):65~77. [3] 蔡海龙.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及其创新路径[J].中国农村经济,2013(11):4~11. [4] 梁凤田,王若男,刘爽,等.合作社自办企业能否更好地带动农户增收——基于纵向外部性与不完全契约理论[J].中国农村经济,2021(8):80~102. [5] 张滢."家庭农场+合作社"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新模式:制度特性、生发机制和效益分析[J].农村经济,2015(6):3~7. [6] 陈义媛.以村集体经济发展激活基层党建——基于烟台市"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案例分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107~117. [7] 钟真,蒋维扬,赵泽瑾.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的主要形式与运行机制——基于三个典型案例的研究[J].学习与探索,2021(2):91~101. [8] 黄祖辉,傅琳琳.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内涵与建构[J].学术月刊,2015(7):50~56. [9] 尚旭东,叶云.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组织创新、组织异化、主体行为扭曲与支持政策取向[J].农村经济,2020(3):1~9. [10] 王亚飞,唐爽.我国农业产业化进程中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博弈分析与改进——兼论不同组织模式的制度特性[J].农业经济问题,2013(11):50~57. [11] 郭庆海.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尺度:效率抑或收入[J].农业经济问题,2014(7):4~10. [12] 汤吉军,戚振宇,李新光.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的动态演化分析——兼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产生的必然性[J].农村经济,2019(1):52~59. [13] 秦愚.组织成本视角下的农业合作社基本制度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4(8):45~56. [14] 鲁钊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福利效应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6(6):41~58. [15] 尤琳,魏日盛."村党支部+合作社"产业扶贫模式:运行成效、实践困境与政策建议[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1~10. [16] 黄思.村社统筹:贫困地区农村产业振兴的路径[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90~96;123. [17] 钟文晶,罗必良.禀赋效应、产权强度与农地流转抑制——基于广东省的实证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3(3):6~16. [18] 姬军荣.基于农业产业集群视角的农业规模经营实现路径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51~55. [19] 袁方成.参与式发展:草根组织成长与农村发展的路径选择——岳东实验观察[J].社会主义研究,2006(5):82~84. [20] 吴晓婷,杨锦秀,曾建霞.土地确权颁证减少农地撂荒的区位差异与时间效应——基于农地流转的机制分析与实证检验[J].西部论坛,2021(1):113~124. [21] 田伟,易向益,向平安.合作社对小农户发展生态农业的影响——基于倾向得分匹配法的实证分析[J].重庆社会科学,2021(6):53~65. [22] 马亮.四位一体的国家治理——制度优势何以转化为治理效能[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1):1~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