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刘思华.正确把握生态文明的绿色发展道路与模式的时代特征[J].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5(8):33-38.[2] 世界银行"中国:空气、土地和水"项目组编.余岚等译.中国:空气、土地和水——新千年的优先领域[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12.[3] 王玲玲,张艳国."绿色发展"内涵探微[J].社会主义研究,2012(5):143-146.[4] 蒋南平,向仁康.中国经济绿色发展的若干问题[J].当代经济研究,2013(2):50-54.[5] 胡鞍钢,周绍杰.绿色发展:功能界定、机制分析与发展战略[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1):14-20.[6] 黄志斌,姚灿,王新.绿色发展理论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辨析[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5(8):108-113.[7] 胡鞍钢.全球气候变化与中国绿色发展[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0(4):5-10.[8] 刘西明.绿色经济测度指标及发展对策[J].宏观经济管理,2013(2):39-40.[9] 李晓西,刘一萌,宋涛.人类绿色发展指数的测算[J].中国社会科学,2014(6):69-95.[10] 张江雪,蔡宁,杨陈.环境规制对中国工业绿色增长指数的影响[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1):24-31.[11] 王金南,李勇,曹东.关于地区绿色距离和绿色贡献的变迁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6):3-7.[12] 黄祖辉,顾益康,米松华.我国山区转型发展与绿色发展论要[J].农业经济问题,2015(2):95-101.[13] 刘纪远,等.中国西部绿色发展概念框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10):1-7.[14] 欧阳志云,等.中国城市的绿色发展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5):11-15.[15] 王兵,唐文狮, 吴延瑞, 张宁.城镇化提高中国绿色发展效率了吗?[J].经济评论,2014(4):38-49.[16] 蔡宁,丛雅静,吴婧文.中国绿色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基于SBM-DDF模型的双维度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130-139.[17] 李琳,楚紫穗.我国区域产业绿色发展指数评价及动态比较[J].经济问题探索,2015(1):68-75.[18] 李忠.促进我国绿色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J].宏观经济管理,2012(6):36-38.[19] 曹东,赵学涛,杨威杉.中国绿色经济发展和机制政策创新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5):48-54.[20] 张梅.绿色发展:全球态势与中国的出路[J].国际问题研究,2013(5):93-102.[21] 王永芹.对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的思考[J].河北学刊,2014(3):222-225.[22] 苏利阳,郑红霞,王毅.中国省际工业绿色发展评估[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8):116-122.[23] 任耀,牛冲槐,牛彤,姚西龙. 绿色创新效率的理论模型与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14(7):176-177.[24] 聂爱云,何小钢.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发凡:环境规制与政策组合[J].改革,2012(4):102-107.[25] 武春友,陈兴红,匡海波.基于AHP-标准离差的企业绿色度可拓学评价模型及实证研究[J].科研管理,2014(11):109-117.[26] 武春友,陈兴红,匡海波.基于Rough-DEMATEL的企业绿色增长模式影响因素识别[J].管理评论,2014(8):74-81.[27] 邓远建,张陈蕊,袁浩.生态资本运营机制:基于绿色发展的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4):19-24.[28] 郭红燕,韩立岩.外商直接投资、环境管制与环境污染[J].国际贸易问题,2008(8):111-118.[29] 李小平,卢现祥. 国际贸易、污染产业转移和中国工业CO2排放[J].经济研究,2010(1):15-26.[30] 张宇,蒋殿春. FDI、环境监管与工业大气污染——基于产业结构与技术进步分解指标的实证检验[J].国际贸易问题,2013(7):102-118.[31] 杨博琼,等.中国绿色发展和外商直接投资政策选择[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10):119-1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