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陈志军,徐飞雄.乡村旅游地旅游发展对乡村振兴的影响效应与机理——以关中地区为例[J].经济地理,2022(2):231~240. [2] 刘海洋.乡村产业振兴路径:优化升级与三产融合[J].经济纵横,2018(11):111~116. [3] 李二玲,邓晴晴,何伟纯.基于产业集群发展的中部传统平原农区乡村振兴模式与实现路径[J].经济地理,2019(12):110~118. [4] 陈天祥,魏国华.实现政府、市场与农户的有机连接:产业扶贫和乡村振兴的新机制[J].学术研究,2021(3):49~55;177. [5] 张吉岗,吴嘉莘,杨红娟.乡村振兴背景下中西部脱贫地区产业兴旺实现路径[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2(8):153~162. [6] 王小茵.经济双循环格局下农村金融困境及系统性对策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20(9):68~76. [7] 余春苗,任常青.农村金融支持产业发展:脱贫攻坚经验和乡村振兴启示[J].经济学家,2021(2):112~119. [8] 胡俊波,熊若希,唐张雨青."信用评价"能缓解农村小微企业"融资难"吗?[J].农村经济,2021(2):77~86. [9] 庞悦,刘用明.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金融资源配置困境与破解路径——以成都"农贷通"模式为例[J].农村经济,2023(3):58~68. [10] 葛和平,钱宇.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影响机理及实证检验[J].现代经济探讨,2021(5):118~126. [11] 靳淑平,王济民.规模农户信贷资金需求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7(8):52~58;111. [12] 赵丙奇.数字普惠金融的农户创业效应研究[J].社会科学辑刊,2022(5):109~115. [13] 王永仓,王小华.数字普惠金融的农民增收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3):56~77. [14] 曹博,赵芝俊.基于产业结构升级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研究[J].农村经济,2017(1):99~104. [15] 邓楚瑶,王福友.数字普惠金融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基于黑龙江省农业数字普惠金融案例分析[J].审计与经济研究,2022(6):117~126. [16] 雷鹏,周立.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研究——基于福建安溪茶庄园产业融合调查[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172~181. [17] 谭燕芝,姚海琼.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农户增收效应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21(9):91~102. [18] 赵鑫露.金融资源配置对乡村产业振兴的影响效应分析[J].经济体制改革,2023(1):99~107. [19] 张林,温涛.数字普惠金融如何影响农村产业融合发展[J].中国农村经济,2022(7):59~80. [20] 高帆.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产业兴旺:提出逻辑与政策选择[J].南京社会科学,2019(2):9~18. [21] Gomber P,Koch J A,Siering M.Digital Finance and FinTech: Current Research and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J].Journal of Business Economics,2017(5):537~580. [22] 徐雪,王永瑜.中国乡村振兴水平测度、区域差异分解及动态演进[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2(5):64~83. [23] 张芳,康芸芸.乡村产业振兴的金融供给——"政府-市场-社会"合作模式的探索[J].商业研究,2020(12):124~131. [24] 万佳彧,周勤,肖义.数字金融、融资约束与企业创新[J].经济评论,2020(1):71~83. [25] 徐维祥,王睿,刘程军,徐严,刘晓雯.中国农业科技创新的时空演进特征及其影响机制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21(8):108~119. [26] 程莉,孔芳霞.长江上游地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测度及影响因素[J].统计与信息论坛,2020(1):101~111. [27] 李谷成,范丽霞,成刚,冯中朝.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基于一种新的窗式DEA生产率指数的再估计[J].农业技术经济,2013(5):4~17. [28] 习明明,梁晴,傅钰.数字经济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J].当代财经,2022(9):15~27. [29] 江世银,曹嘉宝.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振兴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6):47~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