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史研究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抗战时期通货膨胀的计量研究
    易棉阳
    2012, 30 (5): 99-.  
    摘要452)      PDF (572KB)(802)   
    以抗战时期历年货币发行量为解释变量,以抗战时期物价指数为被解释变量,对货币的发行量和物价指数之间的关系进行回归分析,分析结果显示,作为解释变量的货币发行与被解释变量物价指数之间的相关系数为14127,即货币发行量每增长1%,物价指数上涨14127%,这表明通货膨胀的最主要因素是货币因素。但国民政府却主要通过物质供需平衡来治理通货膨胀,没有采取严格控制通货发行来管制物价,治理措施严重失当是造成物价快速上涨的主要原因。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近代苗疆土地所有权转移研究
    李飞龙
    2012, 30 (5): 106-.  
    摘要376)      PDF (520KB)(776)   
    近代苗疆的封建经济不发达,未广泛出现在汉族地区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普遍分离的现象,土地买卖频率不高,诱发土地买卖的动力也非扩大再生产。在土地所有权转移中,土地买卖所占比率很低,继承、典当、赠与是土地所有权转移的重要方面。近代苗族地区基本上属于封建经济,处于水平落后,市场化水平不高,土地交易率低的初级发展阶段。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变迁研究(1949—2010)
    宋士云, 吕 磊
    2012, 30 (2): 65-.  
    摘要496)      PDF (556KB)(918)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伴随着政治、经济、社会形势的变化与发展,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变迁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949—1956年是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创建阶段;1957—1984年是计划经济时期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曲折发展阶段;1985—2010年是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改革探索阶段。中国对社会保障事务的管理却一直是几个部门主管加几个部门协管的共同管理格局,其中劳动部门和民政部门发挥着最为重要的作用。未来中国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改革,要在遵循社会保障发展基本规律和充分考虑国情的前提下,各相关部门统筹决策,科学管理,稳步推进。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49—1978年中国技术引进成效的影响因素研究
    林 柏
    2012, 30 (2): 73-.  
    摘要604)      PDF (538KB)(809)   
    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对中国技术引进的目的、方式、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动力、能力和模式产生了深远影响;各阶段宏观经济工作质量、技术创新体系的变动使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的成效呈现阶段性差异;计划经济体制对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产生了双刃剑的作用;这些与国际关系等非经济因素交织在一起使1949—1978年中国工业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呈现出不同寻常的特点。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合作金库的辅设问题探究
    龚关
    2011, 29 (6): 79-.  
    摘要618)      PDF (663KB)(1036)   
    1930代中期至1940年代,国民政府试图以建立合作金库的方式构建独立的合作金融系统,以摒除农村合作金融复杂混乱的状态,但最终并没有达到目的,独立的合作金融系统最终没有建立起来,其背后则蕴藏着国家、社会、市场间的多重复杂矛盾。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