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经济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投资便利化及其效应:来自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OFDI的证据
    廖佳, 潘春阳, 雷平
    2020, 38 (02): 22-27.  
    摘要553)      PDF (1649KB)(752)   
    通过主成分分析法构建投资便利化指标体系,测算"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便利化程度及特征,进而采用扩展引力模型实证分析了东道国投资便利化程度对中国OFDI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东道国GDP以及投资便利化总指标在吸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方面具有显著的正面作用。进一步考察分区域和分指标效应,发现不同区域投资便利化的效应不同,其中技术的促进作用在所有区域都很显著。中东欧国家除了技术因素效应明显外,其微观营商环境的便利性也对吸引我国OFDI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东南亚国家除了技术效应外,双边产业园区的建立也具有显著的正面效应。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出口产品质量与工薪差距——基于中国行业层面数据的研究
    刘钧霆, 王子睿, 佟继英
    2020, 38 (02): 28-38.  
    摘要417)      PDF (3816KB)(715)   
    使用CEPII中BACI-HS02微观贸易数据库,运用"质量-调整"价格法测算了中国行业层面的出口产品质量。并选取2007~2016年制造业22个细分行业的相关数据,借助OLS法以及差分GMM模型,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分析了出口产品质量对工薪差距的影响。理论分析表明,出口产品质量提升对工薪差距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实证研究发现,中国出口产品质量提升将通过技能溢价机制和利润分享机制扩大工薪差距,劳动生产率和外商直接投资对扩大工薪差距也具有显著影响。技术进步和外商直接投资对出口质量对工薪差距的影响具有明显的调节效应,其中技术进步具有正向调节效应,外商直接投资则具有负向调节效应。稳健性检验表明了估计结果的可靠性。为缩小工薪差距,政府应加大对低技能劳动力群体的人力资本投资,同时企业应增加对低技能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力度,提高低技能劳动力的技能水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单位劳动力成本、汇率变动与出口的互动关联研究——基于面板向量自回归(PVAR)模型的分析
    程立燕
    2018, 36 (01): 64-76.  
    摘要292)      PDF (1762KB)(762)   
    基于我国34个工业行业的面板数据,采用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PVAR)对单位劳动力成本、汇率风险与我国出口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单位劳动力成本与出口存在双向抑制作用,即工资上涨不利于出口规模的扩张,出口也无法促进工资增长率的上升,但出口显著地提升了劳动生产率;汇率变动对出口脉冲响应函数值正负交替,呈现出不确定性,出口对汇率变动产生了超调现象;我国存在"进口引致出口"机制,且出口也能通过收入效应和汇率两条路径影响进口;产出对出口的影响关系呈现不确定性,但出口可以带动产出。在方差分解中,单位劳动力成本变量对出口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是导致我国出口变动的主要因素,汇率变动对出口的短期解释能力较强,进口在长期解释能力较强,产出在三个不同时期解释能力基本一致,但出口对其他变量的解释能力普遍较低。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加工贸易、收入转移与城乡收入差距
    王怀民, 王子睿
    2018, 36 (01): 77-84.  
    摘要248)      PDF (1203KB)(782)   
    通过构建加工装配、收入转移与城乡收入差距模型,实证研究了加工贸易及其引起的劳动力流动和收入转移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分析表明,加工贸易活动引起了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业部门流向城市部门,这些外出打工者又将在加工企业的打工报酬汇回农村老家,提高了农村的人均收入。但是,如果以户籍人口来计算人均收入的话,在劳动报酬占比下降和加工贸易增值率上升的情况下,加工贸易活动引起的劳动力流动未能缩小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随着农民工的代际更替,加工贸易活动将会进一步拉大城乡收入差距。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贸易便利化与出口实绩:来自国别组效应的证据
    曹颖琦, 焦晓松, 廖望科
    2017, 35 (04): 84-92.  
    摘要268)      PDF (1300KB)(831)   
    将177个国家以收入水平高低为标准,按照世界银行的分类方法分为五组,运用引力模型和泊松伪极大似然估计方法,结合2014年各国双边出口的截面数据,估计了贸易便利化与出口额之间的关系,并据此判断后发优势的存在的可能性。结果发现:①贸易便利化措施对于所有国家出口均有积极影响;②影响大小因国家国民收入的高低而有差异,从大到小依次为低收入组国家、中低收入组国家、中高收入组国家、高收入OECD组国家,从而验证后发优势理论对贸易便利化的适用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OFDI区位选择决定因素研究——基于2003-2014年28个经济体面板数据
    梁文化
    2017, 35 (02): 92-99.  
    摘要264)      PDF (1048KB)(927)   
    在国别差异视角下选取2003-2014年28个主要国家和地区的面板数据,并将所有样本国家分为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两类,借助于投资引力模型重点考察了东道国市场因素、资源禀赋因素和技术因素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OFDI区位选择呈现出明显的国别差异,对发达经济体的投资同时受到市场规模因素和技术禀赋因素的影响,对发展中经济体的投资同时受到市场规模因素和资源禀赋因素的影响,另外还发现随着技术水平的提升和运输工具的革新,距离不再是我国OFDI区位选择的决定因素。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碳排放关系———基于ARDL的实证研究
    易艳春1,关卫军1,高玉芳
    2015, 33 (03): 58-.  
    摘要215)      PDF (620KB)(614)   
    应用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ARDL)研究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碳排放之间的长短期相互关系。发现在长短期内,FDI的流入增加了碳排放,说明FDI在产业转移的同时,也转移了相当部分的碳排放。而我国高碳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吸引FDI进入高排放、高能耗、高污染产业的主要动因。虽然外资也带来了更加清洁与低碳的技术,但是FDI的技术效应为高碳的产业结构效应所抵消。研究还发现经济增长在长短期内增加了我国的碳排放,且短期系数高于长期系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FDI技术溢出影响因素的区域差异———基于中国省际工业面板数据的因子分析
    卢铁玲,王选华,廖上胜
    2015, 33 (03): 66-.  
    摘要189)      PDF (940KB)(596)   
    通过分解影响FDI技术溢出效应的主要因子,并使用中国省际工业面板数据,测度了这些因子在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影响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地区之间的外贸政策对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具有趋同性,而差异较大的是市场结构与技术吸收能力。中央政府应当进一步简政放权,给地方政府更多的引资决策权,而地方政府应当立足实情,优化现有的外资政策,以推动本土企业吸收外资先进技术,从整体上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国际技术扩散为何制约了TFP增长
    王明成
    2015, 33 (01): 44-.  
    摘要181)      PDF (796KB)(408)   
    以知识的创造、吸收和应用为主线,在考虑国际贸易和FDI之间内在联系的条件下,对国际技术扩散制约TFP增长的作用机制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国际技术扩散通过外部知识增量以及与自主研发的交互效应影响TFP增长。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方式导致国际技术扩散的直接效应为负。国际技术扩散通过锁定效应和挤出效应弱化了自主研发对TFP的正面影响。技术差距对TFP的影响因国际技术扩散的形式而异,随着自主研发能力的增强而提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贸易条件与中国经常项目差额波动研究———基于跨时现值模型
    周亚军
    2015, 33 (01): 54-.  
    摘要195)      PDF (629KB)(453)   
    对经常项目的跨时现值模型进行扩展,将贸易条件包含进模型,并利用中国1982至2012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实证结果表明:包含贸易条件的扩展模型对中国经常项目差额波动的预测能力有了显著提升,贸易条件的变化成为中国经常项目波动的重要影响因素。贸易条件的恶化使得居民当前的消费成本高于未来的消费成本,跨时替代效应引起当前消费的减少而导致经常项目顺差,贸易条件改善则有相反的效应。因此,改善中国的贸易条件是拉动经济、调节国际收支的有效途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中国对外贸易产品结构合理性研究
    胡剑波,周 葵,安 丹
    2013, 31 (05): 72-.  
    摘要174)      PDF (718KB)(748)   
    借鉴外贸商品结构合理度指数的思想,利用修正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构建出新的外贸产品结构合理度指数模型,并基于2002年、2005年和2007年的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数据,运用Matlab计量软件对中国42个产业部门进出口产品结构的合理性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发现:(1)总体上看,中国外贸产品结构在往更为合理的方向发展,且进口产品结构往更为合理方向演进的速度快于出口产品结构;(2)影响力系数与出口产品结构比重的排序并不完全匹配,表明出口产品结构亟需进一步调整优化,且应适量控制影响力系数较小而出口比重较大的产品额度,加强支柱产业出口产品比重;(3)感应度系数与进口产品结构比例的排序并不完全一致,说明进口产品结构亟待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且应适度缩小感应度系数小而进口比例较大的产品规模,增加瓶颈产业进口产品比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服务贸易的就业效应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GMM估计
    舒 燕,林龙新
    2013, 31 (05): 83-.  
    摘要161)      PDF (512KB)(673)   
    基于全国省级动态面板数据,运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对服务贸易的就业效应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服务出口对就业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进口对就业具有负向影响,但是出口就业的促进效应大于进口就业的替代效应。第三产业产出增长能够显著促进就业,而工资、国有企业就业人数占比会显著抑制就业,利率影响不显著。如何大力发展服务贸易等由此成为促进就业增长的有力措施。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农业自由贸易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杨荣海,李亚波
    2013, 31 (03): 93-.  
    摘要266)      PDF (500KB)(644)   
    运用主成分方法,结合模糊数学的处理思路,以中国农业自由贸易系统、资源环境系统作为分析的基础,测算两系统的协调数值,可发现从2008年开始,中国农业贸易的逆差在扩大,而农业贸易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协调程度却在恶化。究其原因:首先,中国2001年已经进入WTO,但出口农产品的生产方式仍然表现为粗放型的生产方式。其次,中国当前出口农产品结构中污染密集型农产品的比重依旧占有较大的比重,出口农业的贸易结构并没有太大的变化。最后,中国农业贸易自由化短期内减少了农业的就业机会,而且通过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还加剧了中国资源环境质量地恶化。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国际垂直分工与劳动收入份额
    叶 迎
    2013, 31 (03): 100-.  
    摘要315)      PDF (422KB)(575)   
    近年中国劳动收入所占份额出现下降的趋势,下降的原因引起广泛的关注。传统解释是投资和产业结构因素,但近年开始有部分文献关注国际分工的影响。在Jones、Kierzkowski(2001)国际垂直分工的基础上提出了国际垂直分工的分配效应的理论与假说,结合中国分行业的面板数据,对国际垂直分工对我国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化进行了实证分析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国际垂直分工导致我国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且这种负效应与我国在国际生产分散化承接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劳动密集型阶段有关。我国要素禀赋水平与我国劳动收入份额呈负相关,市场化水平对我国劳动收入份额呈负向影响,外商直接投资与政府干预水平对劳动收入份额并未表现出显著的影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对中国外贸的影响:理论综述与实证分析
    胡光辉,孟艳莉,张玉柯
    2013, 31 (03): 104-.  
    摘要273)      PDF (546KB)(981)   
    采用季度数据,建立VAR模型并运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等分析方法,对国际原油价格与我国对外贸易的关联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国际石油价格与中国进口、出口贸易额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国际石油价格对中国进口和出口贸易额的因果关系十分明显,且存在对称性;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对中国的进、出口贸易额的影响是长期的,但在短期内(约一年)最显著,且对进口的影响比出口滞后一个季度。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分工演进与贸易结构转化趋向
    王智新,梁 翠
    2013, 31 (02): 98-.  
    摘要300)      PDF (519KB)(616)   
    运用新兴古典经济学的间接定价理论和超边际比较静态全局均衡分析方法,建立新兴古典经济学模型,结果显示,随着交易效率的提高和分工组织的不断演进,从组织形态角度来看,二元贸易结构表现为专业化的过程;从内在形态角度来看,二元贸易结构表现为服务化的过程;从空间形态角度来看,二元贸易结构表现为集聚化的过程。由此可在组织、内涵和空间三个维度逻辑一致地诠释了二元贸易结构的鲜明特征和转化趋向。进一步地证明了交易效率是驱动分工演进和组织更替的核心动力,而交易效率的提高又取决于分工收益和交易费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FDI与经济增长关系:中国、南非例证
    樊少华
    2013, 31 (02): 106-.  
    摘要358)      PDF (669KB)(666)   
    选择中国和2011年新加入金砖国家行列的南非作为研究对象,就其经济增长与FDI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和比较。通过分析中国和南非自1980年以来FDI与经济增长的总体状况,为研究经济增长与FDI的关系建立经济增长模型,分别对指标变量进行平稳性、协整关系及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得出中国和南非的FDI与经济增长之间均存在正相关关系,而且中国在短期和长期内经济增长都是FDI的格兰杰原因,南非在长期内经济增长是FDI的格兰杰原因。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十年粮价谁掌控
    张冬平,郭震,刘培培
    2012, 30 (1): 47-.  
    摘要555)      PDF (1062KB)(1026)   
    选取小麦、玉米、大豆、大米的价格,通过2000—2011年其国际、国内价格变动情况及特点的比较,挖掘国际、国内粮 价格变动的原因。分析发现:导致国际粮价上涨的因素主要有生物燃料产量迅速增加、石油价格的变动等;而造成国内粮价上涨的主要原因是生产价格与零售价格差价较大。科技力量对稳定粮价有帮助,而政府对粮价控制起着重要作用,提高农业生产力则是应对粮价上涨的根本。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竞争程度、市场需求波动与纵向一体化——来自中国农产品加工业的经验数据
    王瑜
    2012, 30 (1): 56-.  
    摘要765)      PDF (502KB)(986)   
    市场结构和竞争程度对纵向一体化程度具有显著的负效应,资本结构和资本密集度对纵向一体化程度具有正向影响,市场需求波动对纵向一体化程度具有显著影响,而信息化技术水平对纵向一体化程度并没有显著影响。因此,农产品加工业市场竞争越激烈、市场需求波动越强,提升食品安全水平的动力就越强,进而对紧密型纵向一体化模式的要求就越强。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消费者对食品安全要求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农产品企业将会选择一体化的农产品供应链结构,一体化的农产品供应链组织模式将成为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演进趋势。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国际国内市场大豆价格长短期关系研究——基于协整理论和误差修正模型的实证分析
    王锐
    2012, 30 (1): 62-.  
    摘要666)      PDF (534KB)(948)   
    基于1998年1月—2010年11月的月度数据,利用协整理论以及误差修正模型等方法对国际大豆市场和国内大豆市场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发现:国际国内大豆市场价格之间在长期具有均衡稳定的协整关系,国际市场大豆价格的波动显著影响着我国市场大豆价格的变动;国际大豆价格波动向国内市场传导的过程具有由短期波动到长期均衡的自我修正的动态机制;国际国内大豆市场反向的因果关系并不成立,国内大豆市场对国际大豆市场影响有限。因此,为维持我国大豆市场价格的稳定,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国际价格预警体系,提高国内大豆产量,完善农产品期货市场,充分发挥农产品进口及收储政策的调控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