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0年第4期(总第期) 刊出日期:2010-07-15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本刊专稿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争议与评价
    赵学增
    2010 (4):  1. 
    摘要 ( 1125 )   PDF(1472KB) ( 1655 )  

    普鲁东、通货学派及奥地利学派等认为经济危机源于政府信贷过度膨胀,马克思则把经济危机归因于资本主义市场体系的内在错误。20世纪以来依次流行着饱受各种批评的三个危机理论都片面地强调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某些方面,其致命缺陷在于不能从整体上把握资本主义生产的性质,不足以支撑作为危机理论所需要的解释力。马克思扬弃了前人孤立考察危机的局限性,始终把上述各种因素作为一个互相之间不可割裂的整体,从资本主义生产现实运动的整体过程去把握危机成因秘密。马克思虽然判定资本主义达到了它的极限,但这个极限应该是逻辑性的,存在着周期,存在着危机,但没有特定的历史限期。因此,危机应当在逻辑上理解为一个经济运行系统寿命的最后终结和资本主义存在的内在极限。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再论资本主义的长期波动
    ———基于马克思主义与新创新熊彼特学派的分析
    朱巧玲
    2010 (4):  9. 
    摘要 ( 776 )   PDF(1458KB) ( 1231 )  

    对资本主义长期波动的研究是分析资本主义历史趋势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现代马克思主义长波理论与新创新熊彼特学派长波理论是研究资本主义长期运动的两个重要理论流派。通过对这两个学派的研究可以发现,以蜂聚形式出现的新兴产业部门的生命循环,在一定时期内可以缓解资本主义积累的结构性矛盾,由此可以解释资本主义长周期存在上升阶段的原因;而剩余价值生产及其实现之间矛盾的发展,将造成利润率和利润量趋于下降,从而为长波下行铺垫道路。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证
    ———对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的探究
    包亚钧
    2010 (4):  17. 
    摘要 ( 765 )   PDF(1389KB) ( 1273 )  

    虚拟经济是现代市场经济与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必然结果,经济的虚拟化极大地推动了实体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发展。然而虚拟经济它本身不能创造价值,其利润的价值来源于实体经济。所以,虚拟资本能否实现价值增值,必须以企业实体资本运作的有效性为前提,它的存在必须依附于实体生产性经济。这种虚拟经济一旦脱离实体经济,走上自身盲目扩张的歧路,就会异化为泡沫经济。泡沫破灭,必将给实体经济同时也给虚拟经济自身造成灾难性后果。为了避免我国在现阶段因虚拟经济过度远离实体经济而引发经济危机,必须警惕由资产价格泡沫化上涨引发的通货膨胀;必须使货币政策的应用,主要是针对实体经济的发展实行结构性调控,以促进实体经济向高级化发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对危机:宏观调控思想创新的比较研究
    李树青
    2010 (4):  22. 
    摘要 ( 901 )   PDF(1232KB) ( 995 )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催化了宏观调控思想的创新:一是建立在实际贷款增长率调控基础上的动态调控模式,主张要将宏观调控由静态的事后调控转为动态的事前调控,从而更有利于把握宏观调控的主动权,保持经济较长时间的均衡增长;二是虚实一体化宏观调控思想,提出建立虚实一体化的宏观调控体系,将宏观调控的核心由货币总量调控转化为资本市场调控,将虚拟经济尤其是资本市场纳入国家宏观调控的范畴;三是科学把握宏观调控的方向、重点、节奏和力度,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思想,为宏观调控进一步创新思想、适应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提供了科学指南。这三方面思想创新的内容不同,各有侧重,互为补充,为深化宏观调控理论做出了积极的探索。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国中小民营企业发展问题
    刘晓华
    2010 (4):  26. 
    摘要 ( 955 )   PDF(1383KB) ( 1440 )  

    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国中小民营企业在融资、经营、信息和技术等方面均面临诸多困难;然而在适应市场需求、走向世界、引进外资、吸引人才等方面,中小企业又具有一定的优势和机遇。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切实解决中小企业在行业准入和融资等方面的困难,至关重要。而企业自身能否适应新形势下的市场需求,切实加强经济核算和经营管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更是关键所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济与管理
    “方锥体”经济格局下的人民币汇率与财政政策“伞形调控”
    ——2010年第一季度我国宏观经济与财政政策分析报告
    闫坤, 张鹏
    2010 (4):  30. 
    摘要 ( 811 )   PDF(1572KB) ( 1170 )  

    2010年第一季度,世界经济在复苏的轨道上加速运行。在危机恢复期,逐步形成了以美国为主的国际经济“方锥体”格局,并导致了人民币汇率问题的国际化。我国经济总体形势持续向好,经济复苏进程加速。财政收入增长较快,但财政支出仍存在波动性风险。面对复杂的经济环境,提出了宏观调控的“伞形”框架,即以市场为基础,以“内需发展”和“低碳经济”为“突破口”,以财政、货币、汇率政策有效搭配为驱动的新机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经济增长与人力资本积累的阶段性关联研究
    张士斌, 王祯敏
    2010 (4):  43. 
    摘要 ( 1215 )   PDF(1376KB) ( 1483 )  

            中国实现了工业化初级阶段向中级阶段的转变,该转变与人力资本积累阶段转变密切相关。各地10多年来经济增长与人力资本阶段性关联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人力资本积累的初级阶段(初等教育)驱动了中国工业化初级阶段的经济增长,随着中国工业化中级阶段的到来,经济增长的驱动力量也变为中级和高级人力资本(中高等教育);物质资本、人口红利对中国各阶段经济增长贡献都非常明显;高等教育虽然对经济增长有显著性影响,但在经济阶段性转变过程中,其贡献并未增强。因而,我国要对不同教育水平的劳动者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加强技能培训,提升初等文化劳动者的生产率;加快社会保障和城镇化建设,为中等文化劳动者提供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高等教育改革,提高经济增长对大学生的需求弹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创新发展
    杜人淮
    2010 (4):  49. 
    摘要 ( 1053 )   PDF(1169KB) ( 1278 )  

           “中国模式”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在反思“苏联模式”、借鉴吸收人类现代文明成果和总结改革开放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并得到升华的独具特色、充满活力和富有成效的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体系。“中国模式”的形成和升华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在重大领域的突破,“中国模式”逐步形成。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不断完善,“中国模式”得到了升华。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关于经济学中人力资本理论的历史考察
    ———以文献考察为主
    卢亮
    2010 (4):  54. 
    摘要 ( 1010 )   PDF(1287KB) ( 1620 )  

            通过文献考察,在对主要经济学观点中的人力资本思想进行评析的基础上,对经济学中人力资本理论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脉络进行了梳理,提出人力资本虚无论、存在论、增值论、投资论、运营论等五个阶段的划分,以期对人力资本理论历史的研究有所助益。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餍足性假设下财富分配对国民收入的影响
    吕宗耀
    2010 (4):  58. 
    摘要 ( 982 )   PDF(1414KB) ( 1275 )  

            局部无餍足性假设是新古典经济学立论基石。根据戈森第一定律和实际生活经验,真实的消费量在固定期限内存在饱和性。新古典经济学基本假设把消费域仅仅集中在无餍足性域内不符合真实的消费规律。从宏观经济层面引入消费具有餍足性假设,对收入—消费曲线进行两阶段线性化模拟,得到包含收入分配变量的国民收入决定式,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国民收入的变动影响因素,认为技术创新是影响收入分配和国民总收入二者之间关系的重要外生因素。在没有重大技术创新的情况下,通过提高低收入群体在国民收入中的分配份额,能克服由生产能力过剩回到均衡状态过程中带来的经济萧条,为宏观上调节收入分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济思想研究
    中国农村公共品供给的历史演进:公共风险治理的思想视角
    张俊, 付志宇
    2010 (4):  65. 
    摘要 ( 909 )   PDF(1439KB) ( 1127 )  

            公共风险是推动公共品供给演进的原动力。从公共风险治理的思想视角,分析我国不同时期的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可发现:传统社会的农村公共品供给是政治均衡下的风险应对,它并没有提高农民抵御风险的能力;近代以来,尤其是人民公社时期,国家意愿的计划供给冲击了农民自发合作的秩序,降低了政府防范公共风险的能力;经济转型期,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的帕累托改进在于改变制度约束,寻找政府目标与农民真实偏好契合的有效路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著名会计学家徐永祚经济思想评析
    蔡志新
    2010 (4):  71. 
    摘要 ( 1094 )   PDF(1166KB) ( 1276 )  

            徐永祚是民国时期最著名的会计学家之一,所以目前学界对其经济思想的研究也以他独创的“中式簿记改良”的会计理论为重点。除此之外,他的经济思想还包括币制改革论、税制改革论、外债论、劳资利益协调论等多项理论主张和政策建言。这些理论主张和政策建言既反映了民国财经制度变革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进程和成效,又反映了他试图借助西方先进的财经理论和制度范式来推动民国财经制度现代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热切心愿和期待。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济博弈论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杨丽娟, 高新才
    2010 (4):  77. 
    摘要 ( 940 )   PDF(1292KB) ( 1410 )  

            的博弈思想出现可以追溯到公元5世纪时巴比伦的犹太法典,对于贸易中契约曲线的一般推论代表了早期经济博弈论思想的研究。在零和博弈和囚徒困境研究的基础上,纳什等人进一步研究了非合作博弈战略均衡,明确提出了纳什均衡理论,而后,这一理论得到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和非常广泛的传播与应用。尽管经济博弈论的研究已取得颇为骄人的成就,但反对这一思想的观点始终存在,从研究方向的水平纬度和历史意义的垂直经度对经济博弈论思想进行整理和研究,不仅有益于进一步了解这一领域的发展状况、精髓和脉络,而且可以为研究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博弈问题提供有益的思路和借鉴。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环中国圈国家发展论坛
    加快边境经济贸易发展 提升沿边开放水平
    李光辉
    2010 (4):  81. 
    摘要 ( 826 )   PDF(1379KB) ( 1244 )  

            在印度总统访问中国商讨两国合作机制建设事宜不久,我国政府总理温家宝到济州岛与韩国总统李明博、日本首相鸠山由纪夫举行第三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谈并通过《2020合作展望》,中国和平崛起注重与环中国圈国家建立友好关系和经济合作机制,对于亚洲安全稳定、合作发展、文化交融产生显著效果,也奠定了大力发展边贸的基础。我们应该不失时机地解决边贸存在的问题,完善和加强边贸制度供给和政策效果,促使中国改革开放政策产生更
    为积极的经济和社会效应,提升中国的国际竞争力与爱好和平国家的形象。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环中国圈内区域经济发展路径与动力辨析
    于菁, 邵祥林
    2010 (4):  87. 
    摘要 ( 1387 )   PDF(1327KB) ( 1362 )  

            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开启了一个新的世纪,中国模式蕴涵的发展本源和动力不仅是国家实现起飞的关键,也关系到国家可持续竞争力态势。审视现实中国经济存在的发展瓶颈问题,辨析内外力风险及效果,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条件下,外资大举进军中国主导产业和民族地区,国家宜坚持“海防”与“塞防”,“官防”与“民防”并重思想,从国防安全、地区稳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的战略高度和综合方略布局环中国圈疆域,努力在较短的时间内,在东北、西北、西南、东南打造经济增长极、民族和谐极、文化繁荣极和国防安全极。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贫困与发展
    资源富集地区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考量
    ———兼谈构建“湘渝黔经济合作区”对于贵州发展的意义
    赵普
    2010 (4):  94. 
    摘要 ( 1009 )   PDF(1395KB) ( 1246 )  

            “资源诅咒”现象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是全球化竞争的结果。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资源富集地区应以资源基础理论为指导,立足于自身丰富的自然资源来制定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决策。作为资源富集的欠发达地区,贵州同经济增长速度较快、工业化基础较好而资源相对不足的湖南、重庆之间,存在着较强的资源异质性和要素互补性,贵州与湖南、重庆应着力提高政府间合作的水平,以产业关联为纽带,以企业合作为载体,全方位、多层次地加强合作,致力于推动“湘渝黔经济合作区”的构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农村固定观察点看贵州农村劳动力从业结构调整
    吴敏, 张筑平
    2010 (4):  100. 
    摘要 ( 853 )   PDF(1341KB) ( 1160 )  

            以贵州农村固定观察点1999—2008年村及农户的调查统计数据为基础,从贵州农村劳动力的规模及素质构成、贵州农村劳动力的从业结构变化,贵州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与闲置,贵州农村劳动力从业结构变化的原因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贵州农村劳动力从业结构的调整。分析结论认为:在全球金融危机全面爆发的背景下,金融危机对贵州农村闲置劳动力数量变化的冲击没有想象的大,贵州农村劳动力从业结构有向非农化加速的趋势。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贵州农村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
    黄兵
    2010 (4):  107. 
    摘要 ( 1321 )   PDF(1297KB) ( 1264 )  

            农村信息化对贵州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贵州农村信息化在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服务体系、信息服务能力、信息化应用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发展环境亟待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重复建设现象严重等问题,因此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应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发展环境、加大资金投入、整合现有资源、加强人才培养以实现贵州农村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