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蔡秋玉.中国与新加坡绿色社区财税激励政策比较研究[J].亚太经济,2018(5):88-94;15.[2] 张祥智、叶青. 我国混合居住研究进展[J].城市问题,2017(06).[3] 单文慧.不同收入阶层混合居住模式——价值评判与实施策略[J].城市规划,2001(02)[4] 李洁瑾、黄荣贵、冯艾. 城市社区异质性与邻里社会资本研究[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9).[5] 郑孝正、秦岚. 城市边缘化社区聚居模式初探——桃浦七村实地调查的思考[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1)[6] 何继新.社区"互联网+公共服务"供给模型建构探究[J].深圳大学学报,2018(2):116-124.[7] 谷玉良、周盼. 城市混合社区的衰落与边缘化风险——以农民工与市民混合居住社区为例[J].人文杂志,2015(04).[8] 周皓.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测量及理论思考[J].人口研究,2012(05).[9] 陆自荣、徐金燕. 外来务工人员参与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影响因素分析[J].东疆学刊,2014(04).[10] 郑祥福、杨美凤. 村庄社区融合的困境及其对策——以浙江省金华市高校新区周边G村为例[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11] 孙肖远.社区党建创新:走向社区融合的现实路径[J]. 社会主义研究,2010(04).[12] Joseph, M. L., Chaskin, R. J., & Webber, H. S.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addressing poverty through mixed-income development[J].Urban Affairs Review,2007,42(3):369-409.[13] Dekker, K.,Bolt, G.Social cohesion in post-war estates in the Netherlands:Differences between socioeconomic and ethnic groups[J].Urban Studies,2005,42(13):2447-2470.[14] Van Eijk G.Unequal networks-Spatial segregation, relationships and inequality in the city[M].Amsterdam:IOS Press,2010.[15] 崇尚道德模范促进社会和谐——访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主任吴潜涛教授[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02).[16] Gideon Bolt,Ronald van Kempen.Mixing Neighbourhoods:Success or Failure?[J]. Cities,2013,Vol.35,pp.391-396.[17] 理查德.C.博克斯. 公民治理:引领21世纪的美国社区[M].孙柏瑛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20-44.[18] 张锋. 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机制与社区治理创新研究——以杭州翠苑街道为例[D].浙江工商大学硕士论文,2017.[19] 马克.H.穆尔.创造公共价值[M].伍满桂.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15.[20] 原珂、李少抒. 城市社区冲突:治理问题与策略探究[J].学习论坛,2018(07).[21] 原珂. 谈判的"一体两面":基于邻避冲突与征地拆迁冲突的比较视角[J].学习论坛,2015(10).[22] 严志兰、邓伟志. 中国城市社区治理面临的挑战与路径创新探析[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4(07).[23] 张敦福、李红姗. 齐美尔社会形式理论对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启示[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09).[24] 黄荣贵、孙小逸. 社会互动、地域认同与人际信任——以上海为例[J]. 社会科学,2013(06).[25] 雷运清、赵继伦. 现代城市社区管理的三维分析[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1).[26] 邝良锋.农村社会的分裂与价值体系的重建[J].贵州社会科学,2015(11).[27] 管淮.创造"讲真话"的和谐社会氛围[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03).[28] 宋秀葵. 实现想象力与道德的平衡——评段义孚的生态伦理观[J].东岳论丛,2012(05).[29] 侯光辉. 地方依恋、突发事件与风险的社会"变异"——一个化工社区在"8·12"特大爆炸事故前后的变化[J].公共管理学报,2018(04).[30] 莱昂·狄骥.公法的变迁[M].郑戈,冷静.译.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10-31.[31] 陈振明, 等.公共服务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21-51.[32] 李文钊、毛寿龙.中国政府改革:基本逻辑与发展趋势[J].管理世界,2010(08).[33] 李梦玄、王慧喆、周义. 保障房社区居民社区依恋感测度化[J].城市问题,2017(04).[34] 程同顺、杜福芳. 城市化进程中的新农村社区建设——以天津市华明街为例[J]. 湖南社会科学,2012(05).[35] 杨贵华、王瑞华. 社会工作与社区自组织能力建设[J].科学社会主义,2010(04).[36] 汪杰贵.我国农民自组织公共参与制度的系统改进[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8(02).[37] 景春华.榜样引领推进和谐[J],求是,2007(07).[38] 傅敬民.布迪厄符号权力理论评介[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6).[39] 卡罗.佩特曼.参与和民主理论[M].陈尧.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48-56.[40] 汪坤,刘臻,何深静.广州封闭社区居民社区依恋及其影响因素[J].热带地理,2015(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