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A·恰亚诺夫.农民经济组织[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126. [2] 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北京:商务印务馆,2003:235. [3] 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经济与乡村发展[M].北京:中华书局,2000:257. [4] Lipion M. The theory of the optimising peasant 1[J].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 1968, 4(3). [5] H.N.Barnum, L.Squire, A Model of an Agricultural Household:Theory and Evidence [J],World Bank Occasional Paper No.27, Washington DC:World Bank,1979. [6] 邓大才.社会化小农:动机与行为[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 [7] 郑杭生,汪雁.农户经济理论再议[J].学海,2005(3). [8] 马志雄,丁士军.基于农户理论的农户类型划分方法及其应用[J].中国农村经济,2013(4). [9] 翁贞林.农户理论与应用研究进展与述评[J].农业经济问题,2008(8). [10] Halder P, Pietarinen J, Havu-Nuutinen S, et al.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model and students’intentions to use bioenergy:A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J].Renewable Energy,2016(89). [11] 余威震,罗小锋,等.绿色认知视角下农户绿色技术采纳意愿与行为悖离研究[J].资源科学,2017(8). [12] 毛慧,周力,应瑞瑶.风险偏好与农户技术采纳行为分析——基于契约农业视角再考察[J].中国农村经济,2018(4). [13] 吴丽丽,李谷成.农户劳动节约型技术采纳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 [14] 李后建.农户对循环农业技术采纳意愿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12(2). [15] 谈存峰,张莉,田万慧.农田循环生产技术农户采纳意愿影响因素分析——西北内陆河灌区样本农户数据[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7(08). [16] 曹光乔,张宗毅.农户采纳保护性耕作技术影响因素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8(08). [17] 盖豪,颜廷武,张俊飚.基于分层视角的农户环境友好型技术采纳意愿研究——以秸秆还田为例[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8(04). [18] 余威震,罗小锋,黄炎忠,等.内在感知、外部环境与农户有机肥替代技术持续使用行为[J].农业技术经济,2019(5). [19] 谢贤鑫,陈美球.农户生态耕种采纳意愿及其异质性分析——基于TPB框架的实证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9(5). [20] 王学婷,何可,张俊飚,等.农户对环境友好型技术的采纳意愿及异质性分析——以湖北省为例[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8(6). [21] 吴雪莲,张俊飚,何可.农户高效农药喷雾技术采纳意愿——影响因素及其差异性分析[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6(4). [22] 费红梅,刘文明,姜会明.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意愿及群体差异性分析[J].农村经济,2019(4). [23] 李宪宝.异质性农业经营主体技术采纳行为差异化研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 [24] 佟大建,黄武,应瑞瑶.基层公共农技推广对农户技术采纳的影响——以水稻科技示范为例[J].中国农村观察,2018(4). [25] 郑旭媛,王芳,应瑞瑶.农户禀赋约束、技术属性与农业技术选择偏向——基于不完全要素市场条件下的农户技术采用分析框架[J].中国农村经济,2018(3). [26] 张瑞娟,高鸣.新技术采纳行为与技术效率差异——基于小农户与种粮大户的比较[J].中国农村经济,2018(5). [27] 朱希刚,赵绪福.贫困山区农业技术采用的决定因素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1995(5). [28] 庄天慧,余崇媛,刘人瑜.西南民族贫困地区农业技术推广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西南4省1739户农户的调查[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9). [29] 胡熳华,王东阳.贫困地区技术创新的障碍因素和动力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4(5). [30] 陈光燕,庄天慧,杨浩.连片特困地区农业科技服务减贫成效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四川省4县农户的调研[J].科技管理研究,2015(18). [31] 胡浩,孙修福,高琦,等.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型与艾滋病行为干预[J].中国公共卫生,2007(9). [32] Fisher JD, Fisher WA. Changing AIDS risk behavior[J]. Psychological Bulletin,1992, 111(3):455-4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