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6年第05期(总第0期) 刊出日期:2016-09-15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宏观经济
    服务业结构对城市“虹吸”效应的影响
    李建华, 王振全, 李洁
    2016 (05):  1-11. 
    摘要 ( 421 )   PDF(1219KB) ( 1090 )  
    从生产过程的标准化程度出发,将服务业划分为可标准化和不可标准化服务业两个部门,讨论两个部门冰山成本的差异,进而建立理论模型,采用1978-2014年29个直辖市和省会城市的服务业分行业的数据对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服务业结构对我国城市的出现的“虹吸”现象的影响。结果表明,北京、上海、重庆、成都、兰州和乌鲁木齐出现了显著的“虹吸”现象。同时不可标准化服务业带来的“虹吸效应”要大于可标准化服务业带来的“虹吸效应”。城市规划要注意“虹吸”现象给经济增长带来的负面效应,通过调整不可标准化服务业可以更有效地缓解城市“虹吸”现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重要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水平测度与实证研究——基于2000-2014年度省际面板数据
    周丹, 杨晓玉, 姜鹏
    2016 (05):  22-28. 
    摘要 ( 307 )   PDF(1104KB) ( 1286 )  
    基于2000年-2014年度省际农产品流通相关的面板数据,通过基础能力现代化、发展状态现代化及流通功能现代化三个评价指标,对我国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水平进行测度,得出相对于中西部而言,东部地区的农产品流通发展处于较为稳定水平,流通的现代化水平也相对较高的结论。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积极提升农产品流通规模与效率、消除部门或者区域农产品流通壁垒及加大农产品流通模式的建设力度等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金融经济
    中国评级市场被“劣币驱逐良币”机制主导了吗
    张少哲, 周久俊
    2016 (05):  29-40. 
    摘要 ( 354 )   PDF(1219KB) ( 1280 )  
    声誉机制能够产生“优胜劣汰”的压力,是对评级机构行为的重要约束。中国舍本逐末的评级制度安排和不成熟的市场环境不仅阻碍了声誉机制的形成,还为评级机构出具过高评级提供了空间。根据该情况构建的评级合谋市场均衡模型,证明了我国评级市场竞争增加会导致评级质量的下降。利用鹏元资信评估有限公司进入城投企业债评级市场作为自然实验的进一步研究对理论进行了验证。分析表明,“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竞争机制在我国评级市场占据主导地位。为此,我国在长期内应当对评级行业的制度安排进行重新设计,建立以声誉机制为主导的市场环境;短期内则需要加强监管,同时控制评级市场的竞争程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创业板IPO定价合理性的实证研究
    刘强强, 黄顺武
    2016 (05):  41-52. 
    摘要 ( 374 )   PDF(1194KB) ( 1379 )  
    以2009-2012年在创业板上市的354家企业为研究样本,从企业内在价值和市场风险价值两方面的视角出发,采用风险价值模型VaR、主成分分析法和EFF效率值考察了我国创业板IPO定价过程中的合理性。研究发现:为提高定价效率,市场风险应当纳入到IPO的发行机制中,且发现在考察期内市场风险对股票内在价值具有正向的加成作用;与市场价格相较而言,股票发行价格未能很好地反应出股票价值;当投资者意识到新股发行定价过程中有价值泡沫的出现时,会导致首日收益率降低乃至破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工商管理
    中国零售业态变迁:基于2004-2013年统计数据的解释
    曹鸿星
    2016 (05):  53-60. 
    摘要 ( 335 )   PDF(1170KB) ( 1279 )  
    从2004年至今,中国零售业态创新不断,新兴业态发展迅速,传统业态在努力地适应环境的变化。基于中国2004年至2013年的宏观统计数据,构建了影响零售业态变化的14个环境变量指标。通过建立理论模型,采用因子分析中的主成分方法,对我国零售业态的三个因变量指标:商品销售额、资产总计和主营业务利润进行回归,分析影响五种代表性零售业态:百货零售、超级市场、家用电器及电子产品专门零售、无店铺及其他零售、邮购及电子销售的环境因素。研究发现,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对所有零售业态都是负面影响,原因可能是交通和仓储方面的投资分散了客流量,促进了零售业态分散化和多元化的发展。而且,与投资相关的变量对于零售业态的资产都产生积极的正向影响。对于无店铺及其他零售和邮购及电子零售,快递量发挥着非常直观的正向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如何合理确定管理者在职消费——基于公司治理视角的研究
    贾婧
    2016 (05):  61-70. 
    摘要 ( 369 )   PDF(1188KB) ( 1440 )  
    管理者在职消费是公司日常经营中的一种常见支出。现有研究认为合理的在职消费有利于公司业绩,不合理的在职消费会损害公司业绩;但如何确定管理者合理在职消费额度仍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从公司治理的角度出发研究发现:管理者激励和制衡、管理者权力和资源等因素对在职消费有着显著的影响;参考这些特征因素可以合理确定管理者在职消费额度。利用2008-2013年中国主板非金融类上市公司的实证数据发现,按这一方法确定的合理在职消费与公司业绩显著正相关,不合理在职消费与公司业绩显著负相关,这一结论说明了从公司治理角度出发确定在职消费合理额度方法的有效性。建议利益相关方应注重公司治理对在职消费的影响,合理规范管理者在职消费,避免过度在职消费对公司业绩的损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媒体报道、法律环境与社会责任信息披露
    黄雷, 张瑛, 叶勇
    2016 (05):  71-79. 
    摘要 ( 356 )   PDF(1138KB) ( 1119 )  
    以社会责任相关理论为基础,从多个角度系统地实证研究媒体报道、法律环境与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动态关系,探寻企业外部治理因素的作用机理。研究结果显示:媒体负面报道对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有显著的正相关影响;良好的法律环境,相应提高了社会责任的信息披露水平;在法律环境较好的地区,媒体报道对公司的监督效果增强,反映在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的显著增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贫困与发展
    基础设施可获得性与特殊类型贫困地区居民的多维贫困——以新疆南疆三地州为例
    刘林, 李光浩
    2016 (05):  80-89. 
    摘要 ( 323 )   PDF(1262KB) ( 1194 )  
    基于2013年国家统计局新疆调查总队农村住户调查数据,选取四个维度9个贫困指标,运用自助法(bootstrap)考察了基础设施对多维贫困的影响和城乡差异,并对不同收入组的多维贫困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发现:(1)交通、卫生和生态基础设施均具有降低多维贫困的作用。(2)基础设施降低了农村住户的多维贫困,但是对城市住户多维贫困的影响不明确。(3)交通基础设施对降低多维贫困的贡献率呈现周期变动的规律,卫生基础设施对降低多维贫困的贡献率逐渐变小,生态基础设施对降低多维贫困的贡献率呈现倒“U”型。(4)社会不安全加剧了居民,尤其是低收入人群的多维贫困状况。(5)卫生基础设施降低了中低收入群体的多维贫困发生率,对高收入组的影响却不显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绿色发展论坛
    产业集聚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和演变规律——基于2003-2013年数据的实证研究
    刘习平, 盛三化
    2016 (05):  90-100. 
    摘要 ( 329 )   PDF(1361KB) ( 1464 )  
    扩展了STIRPAT模型,测算出了中国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03-2013年的产业集聚度、城市污染综合指数和环境规制水平,并探讨了城市产业集聚对城市环境的影响。产业集聚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并不是简单地增加城市污染或减少城市污染的线性关系,而是存在着某个临界点,实证检验表明城市产业集聚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呈现出“U”型演变的规律,产业集聚度的对数3.1161为拐点。基于此,提出了产业集聚生态化发展模式观点,包括生态工业园区发展模式和城市功能分区发展模式,使得产业在集聚过程中促进经济增长,但污染排放并不相应增加,从而产业集聚、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之间呈现一种良性互动关系。此外,合理控制城市人口规模、提高环境规制水平以及优化产业结构也是改善城市环境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部地区绿色治理的机制研究——以贵州为例
    廖小东, 史军
    2016 (05):  101-111. 
    摘要 ( 396 )   PDF(1143KB) ( 1229 )  
    转型时期,我国西部地区面临着复杂的发展问题,经济增长、社会建设与生态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传统经济发展方式无法有效解决目前的困境。因此,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引,构建适合西部地区的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高效、协调、和谐、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高度关注的议题。绿色治理机制是包括政府引导、社会自治、公民参与、法治保障等要素在内的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的发展方式,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下的必然选择。以此为基础,通过对贵州案例的研究,对西部地区实现绿色治理的现状与困境、意义和基础以及运行机制展开了分析和探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