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新农保对老年人劳动供给及福利的影响
    岳希明, 范小海
    2024, 42 (02): 1-11.  
    摘要144)      PDF (1352KB)(90)   
    文章基于CHIP2013和CHIP2018新数据,利用模糊断点回归方法研究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新农保)对农村老年居民的劳动参与率和劳动时间的影响。文章不同于以往研究仅关注新农保对农业劳动参与率或劳动时间的影响,而是全面考察了其对总的劳动参与率和不同类型劳动参与率以及劳动时间的影响,特别是关注了以往研究未曾分析的长期影响。文章发现,在当前新农保养老金水平仍较低的情境下,领取养老金仅是使得农村老年人在不同类型劳动间转换工作,而几乎不影响总劳动参与率,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具有异质性。农业劳动的参与率以及劳动时间的短期变化不显著,长期才显著。农业劳动参与率和劳动时间的下降源于土地经营面积的减少。社会养老对家庭养老由挤出变为挤入。领取养老金对老年人的健康保健支出、家庭储蓄以及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在统计上并不显著。应通过准确定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改革退休年龄政策来应对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供给产生的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本养老保险断保对公平感和预期阶层认同的影响——兼论年龄与户籍异质性
    张雪, 张寅凯, 薛惠元
    2024, 42 (02): 12-21.  
    摘要99)      PDF (1213KB)(68)   
    公平感和阶层认同关系着精神富裕目标的实现。我国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逐年扩大的同时,居民的主观福祉却呈现向下偏移趋势。以往研究主要关注参保与否对个体主观福祉的影响,较少分析参保持续行为的影响,特别是在年龄、户籍上的异质性效应。因此,基于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2016和2018年的数据,分析了基本养老保险断保对公平感和预期阶层认同的影响及其年龄和户籍异质性。研究发现:(1)我国居民的预期阶层认同整体有所降低,青年和农村群体的公平感和预期阶层认同均呈下降趋势。(2)从断保状态来看,基本养老保险整体断保率为21.9%,以城乡居保断保为主,其中,青年和农村居民的断保率分别高于中老年人群和城镇居民。(3)与连续参保的居民相比,基本养老保险断保对公平感和预期阶层认同具有显著的消极作用,城乡居保断保的负面影响突出;分人群而言,断保会显著降低青年群体和农村居民的公平感,还会对农村居民的预期阶层认同造成显著的负向影响。基本养老保险的高断保率带来的负面效应抵减了参保的福利促进效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参保率逐年提高的同时,公平感和预期阶层认同的下降趋势。基于此,提出建议:完善基本养老保险缴费激励机制、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水平、完善基本养老保险断保高发人群的参保政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美国加征关税与我国产品出口变动
    王宝顺, 刘刚, 于楚榕
    2024, 42 (02): 22-30.  
    摘要125)      PDF (1141KB)(62)   
    基于2017~2020年HS6位码产品贸易月度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分轮次评估了美国对华加征关税对我国产品出口的影响。研究发现,加征关税虽然抑制了我国输美产品的出口贸易额,降低了我国输美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但也间接丰富了我国产品出口流向及路径。异质性分析表明加征关税对我国消费品和采用加工贸易方式出口的产品影响更显著。进一步分析表明加征关税对我国输美出口产品质量和产品结构产生了负面影响。本文拓展了美国加征关税经济效应的研究,为我国应对国际经贸摩擦、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了政策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有效资本存量、供需匹配与中国经济稳定增长
    贺京同, 汪震
    2024, 42 (01): 1-10.  
    摘要170)      PDF (1311KB)(115)   
    在中国高质量发展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有效投资通过优化供给结构可实现供给和需求的进一步匹配,进而克服中国现阶段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本文以不同产业资本效率为权重构建了中国有效资本存量指标体系,相比于以往研究,从理论方面对简单加总的资本存量进行了改进。同时,通过结合不同产业的投资效率以及资本占比得出中国投资结构面临的问题。研究发现:中国投资结构面临的问题是低投资效率的产业获得高份额的投资以及高投资效率的产业没有获得足够的投资份额,进而导致中国有效供给不足和内循环不通畅。因此,需要通过增加有效投资来盘活存量资本和优化供给结构,确保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GDP国际比较方法及中美GDP相对变化趋势
    李兆辰, 韩天阔, 高宇宁
    2024, 42 (01): 11-20.  
    摘要194)      PDF (3684KB)(120)   
    GDP是衡量国家经济规模和世界经济格局的关键指标,然而在理论和实践中对于GDP国际比较方法尚未形成共识。本文阐释了GDP国际比较的三类主要方法及各自的特点与局限,认为其本质差异在于转换因子的选择,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美GDP在1990~2020年的相对变化趋势,分别从总量视角和分产业分行业的结构视角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中国GDP迅速追赶美国,尤其在制造业方面显著超越美国,但是不同方法测算的相对变动程度差异较大。汇率法在计算上较为简便,但受到汇率波动等因素的影响较大;购买力平价法在原理上较为合理,但在操作性和可比性上较弱;替代法在数据上较为可靠,但理论依据和客观性较弱。本研究深化了对于GDP国际比较方法理论本质的认识,测算了中美GDP总量和结构的相对变化趋势,可为进一步完善GDP国际比较方法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高水平开放推动中国服务贸易自由化研究
    于荣光, 王宏伟
    2023, 41 (05): 1-11.  
    摘要382)      PDF (1926KB)(355)   
    推进高水平开放是提升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必由之路。考察中国已实施的区域贸易协定是否显著提升了中国服务贸易水平,基于中国服务贸易协定文本构建了行业层面的市场准入指标,以解决以往研究不区分行业开放差异导致的测度偏误问题,并且利用OECD-TIVA数据库行业贸易数据检验了市场准入、协定深度对中国与贸易伙伴国双边服务贸易的影响。结果表明:市场准入及区域服务贸易协定深度对服务贸易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异质性方面,区域服务贸易协定的阶段效应逐步显现随后减弱,显著促进了中国向发达经济体的服务贸易进口以及中国向发展中经济体服务贸易出口,对开放水平大幅提升的行业促进作用更显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与价格型货币政策传导效应研究——基于DMA-TVP-FAVAR模型和MS-VAR模型的实证分析
    吕政, 刘丽萍
    2023, 41 (05): 12-21.  
    摘要259)      PDF (7610KB)(451)   
    监测系统性金融风险以及识别该风险对货币政策操作效果的影响,对于平衡稳增长与防风险具有重大现实价值。创新性地应用DMA-TVP-FAVAR模型从动态视角搭建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指数,并借助MS-VAR模型评估金融风险对价格型货币政策产出效应、价格效应的非线性影响。研究发现:货币市场在中国金融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防范金融风险离不开货币市场平稳运行,银行业、股票市场、房地产业、外汇市场在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指数中虽占比有限,但相对重要性上升。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具有明显的两区制特征,并且维持高风险区制的持续性更强。在系统性金融风险作用下,价格型工具的操作效果呈现非对称性,金融风险的存在大幅削弱了货币政策有效性,为实现宏观调控目标,中央银行有必要加大货币政策操作力度。研究工作有助于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机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技术还是制度:粤港澳大湾区公共服务合作瓶颈约束及路径创新
    伍文中, 李静
    2023, 41 (05): 22-30.  
    摘要249)      PDF (1301KB)(261)   
    公共服务合作有利于提高粤港澳大湾区民生福利,有利于大湾区持续高质量发展。由于技术及制度原因,粤港澳大湾区公共服务合作仍存障碍,迟滞了大湾区一体化深度发展进程。研究发现,导致粤港澳大湾区公共服务合作不足,既有制度方面的无形约束,也有技术方面的有形约束,其中制度创新不足是根源。粤港澳大湾区应以创新公共服务合作机制为突破口,提高湾区内公共治理的技术能力,主要包括:夯实国家认同的公共价值、完善配套制度对接、建立公共服务民主决策机制、统一公共服务合作技术标准、优化公共服务合作技术手段等方面。研究成果的边际贡献在于同时将制度和技术置于湾区公共服务合作过程中,在制度多样性前提下,解构了技术一体化路径,进而精准性提出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知识产权保护与偏向性技术进步
    刘钧霆, 董丹丹, 李凯杰
    2023, 41 (05): 31-40.  
    摘要180)      PDF (1431KB)(321)   
    偏向性技术进步是影响收入分配和经济增长的关键变量,构建了基于开放贸易框架下的知识产权保护和偏向性技术进步理论模型,采用标准供给面系统方法测度了我国各省份的偏向性技术进步程度,并结合我国2003—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知识产权保护对偏向性技术进步的影响,丰富了偏向性技术进步的相关研究。结果表明:(1)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提升会促使我国技术进步偏向资本。在采用工具变量法、替换解释变量、Probit面板估计以及采用PSM-DID估计后,结果依旧稳健。(2)知识产权保护对偏向性技术进步的影响存在异质性,知识产权保护对偏向性技术进步的影响效应在中、西部省份和知识产权保护弱省中更强。(3)从影响机制来看,国际贸易是知识产权保护影响资本偏向性技术进步的重要渠道,其中进口贸易起正向促进作用,出口贸易则发挥了负向抑制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增长目标约束、市场一体化与经济高质量发展
    张治栋, 蔡天祎, 房逸靖
    2023, 41 (04): 31-41.  
    摘要184)      PDF (1404KB)(230)   
    以全国258个城市为研究对象,选取2004~2019年的面板数据,探讨"层层加码"的经济增长目标约束和市场一体化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并对增长目标约束和市场一体化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机制做出验证。结果显示:增长目标约束会显著抑制经济高质量发展,市场一体化能够有效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二者交互项对高质量发展呈现出促进作用;机制检验发现,增长目标约束主要通过阻碍技术创新行为从而抑制高质量发展,市场一体化能够通过优化区域人才配置进而促进高质量发展;异质性分析表明,增长目标约束对省会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负向作用较强,市场一体化对非省会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正向作用较强;此外,市场一体化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受增长目标约束强度的影响存在单重"门限效应"。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外商直接投资、集聚外部性与绿色竞争力
    周杰琦, 樊东青, 夏南新
    2023, 41 (04): 42-52.  
    摘要167)      PDF (1572KB)(244)   
    融合跨国公司理论与新经济地理学,以集聚外部性为切入点构建"FDI-集聚外部性-绿色竞争力"的逻辑框架,基于2005~2020年城市面板数据,构造动态空间杜宾模型与联立方程空间自回归模型研究FDI对绿色竞争力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FDI基于集聚外部性对绿色竞争力有非线性影响。当集聚适度时,FDI引致的集聚效应可通过绿色研发溢出、产业结构升级、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环境规制强化等途径提升绿色竞争力;当集聚过度时,FDI将加剧拥挤效应并削弱绿色竞争力。中国城市绿色竞争力呈波动特征和空间溢出效应,其改善反作用于偏好绿色投资的FDI。异质性分析表明,FDI绿色竞争力效应在全国层面与大城市更得益于多样化集聚带来的雅各布斯外部性,在中等城市更得益于源自专业化集聚的马歇尔外部性,但受制于政府过度干预,在小城市该效应较少受益于集聚经济。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个人所得税是否可以缓解收入分配中的机会不平等
    杨昭
    2023, 41 (04): 53-62.  
    摘要186)      PDF (1443KB)(225)   
    改善收入分配格局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理论和实践都表明,累进的个人所得税可在一定程度上缩小收入差距。但一般认为合理的收入差距是可接受也是必要的,真正需要消除的是机会不平等造成的收入差距,因为这种不平等是"不公平的不平等"。使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2015年和2019年的微观调研数据,基于"环境-努力"框架下机会平等的实证研究范式,考察我国个人所得税的机会平等效应。研究结果证实,个人所得税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收入分配中的机会不平等。新税法下这一效应短期内有所弱化,但专项附加扣除的引入又有助于维护机会平等。研究指出,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制度框架较为合理,但个人所得税机会平等效应的发挥还有待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税制的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跨境电商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分析——基于贸易成本的视角
    唐忠, 李晶
    2023, 41 (03): 7-17.  
    摘要637)      PDF (2614KB)(330)   
    近年来,我国传统形式的农产品出口贸易增长乏力,而跨境电商形式的农产品出口贸易增长迅速,值得分析。学界已有的共识是,跨境电商可以降低贸易成本,推动贸易增长,但关于跨境电商对农产品出口贸易成本的影响鲜有文献涉及。本文利用中国对全球228个国家和地区的跨境电商出口海关数据,从出口目的国层面,重新审视规模效益、地理距离与语言差异这一国际贸易经典理论命题。结果表明:(1)与传统贸易方式相比,跨境电商农产品出口贸易对出口市场的地理距离和语言障碍、目的国经济规模的敏感性大为降低;(2)互联网发展水平对跨境电商农产品出口有显著的促进作用;(3)通过异质性分析可得,动物性产品受跨境电商模式出口促进作用影响显著;发展中国家受跨境电商促进作用影响显著;地理位置距离越远的国家,跨境电商对其农产品出口的作用越显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人工智能发展有利于我国居民消费扩容吗
    丁建勋, 罗润东
    2023, 41 (03): 18-28.  
    摘要248)      PDF (3399KB)(219)   
    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会对居民消费产生重要影响,但其影响居民消费的方向和核心机制是什么,还需要加以深入探讨。基于人工智能发展如何影响消费及其核心机制的理论探讨,利用2005~2020年我国30个省份(西藏除外)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发现,人工智能发展有利于我国居民消费扩容,但检验核心机制存在性的中介效应分析显示,人工智能发展对我国居民消费的直接影响不明显,而通过异质型技术进步影响居民消费的间接路径显著,且人工智能发展通过非体现式技术进步实现的特定中介效应要大于通过体现式技术进步实现的特定中介效应。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市场分割阻碍了税收竞争吗——基于壁垒作用和固化作用的分析
    张学诞, 李娜
    2023, 41 (02): 1-10.  
    摘要228)      PDF (1364KB)(332)   
    明确税收竞争和市场分割之间的作用机制,有利于提高地区协调化程度和规范地方政府行为。研究发现:市场分割与税收竞争具有互动关系,表现为市场分割通过壁垒作用和固化作用降低地方参与税收竞争的积极性,抑制税收竞争的发挥,而税收竞争加剧了市场分割。异质性分析表明市场分割对税收竞争的抑制效应是稳健的,且对税收竞争条件分布的右端有更强的影响。基于交互作用回归模型的实证分析发现,市场分割不利于改善资源错配,削弱了税收竞争对资源配置的优化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RCEP能否抵消中美贸易战的影响:兼论保障中国经济安全
    张少军, 余志科, 郑安然
    2023, 41 (02): 11-20.  
    摘要281)      PDF (2366KB)(520)   
    通过构建多国多部门的结构模型,全面量化分析RCEP对中美贸易战的抵消作用。研究结果显示:(1) RCEP可以部分抵消中美贸易战,对中国产出的负面冲击;其中,农业、食品业、纺织业和林业等部门受益更大。(2)无论是出口还是进口,RCEP都可以有效抵消中美贸易战对中国外贸的负面冲击;且借助RCEP中的第三国,中美之间可以再次发生贸易联系,降低中美脱钩的风险。(3) RCEP还可以缓解中美贸易战对中国真实工资水平的负面影响。在中美贸易战长期化扩大化的国际背景下,积极参与自由贸易区,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是在一个更加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中保障中国经济安全的重要法宝。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阶层跨越”还是“阶层固化”——基于代际间经济、教育、社会地位流动的微观测度与比较分析
    郝晓婧
    2023, 41 (01): 1-10.  
    摘要332)      PDF (1686KB)(562)   
    使用1988年、1995年、1999年、2002年、2007年和2013年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CHIPS),从经济地位、教育背景、社会地位三个维度分析我国代际间阶层流动状况。研究发现:基于经济地位的代际流动性较强,趋于"阶层跨越",但基于教育背景、社会地位的代际流动性较弱,趋于"阶层固化"。近年来,三者的流动性均出现减弱趋势。这表明,当前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可能更多源于经济社会发展所创造的外在环境转变;相比于收入分配,社会不公平的根源可能更多来自于教育等涉及机会均等的领域。此结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当前正在推进的教育"双减"政策提供部分支撑。未来在促进社会公平方面,相关公共政策应着重从基础教育等关乎初始机会均等的领域入手,尤其要注重惠及处于较低阶层的群体。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进口冲击、服务化与制造业的就业效应分析
    肖挺, 苏雅
    2023, 41 (01): 11-21.  
    摘要181)      PDF (9737KB)(207)   
    国际贸易自由化使得诸多企业选择将产业转移至更低成本的国家或地区,这就意味着进口冲击会导致我国制造行业就业岗位的流失。通过理论逻辑的分析并通过实证检验证实制造业可以通过服务化有效地缓解进口冲击对我国制造业就业岗位造成的负面影响,实证检验证实了服务化的这种正向的调节作用,而且进口冲击造成的就业效应以及服务化的缓解作用都主要体现在重工业部门中,进一步的分析也表明不同业务类型的服务化在这其中的作用存在显著的异质性。制造业在面对进口冲击时,行业内的劳动力需求以及供给会受到影响,研究其作用机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制造业服务化在这其中的调节性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社会支出的空间收敛及其脱钩水平分析
    冯剑锋, 岳经纶
    2022, 40 (06): 11-19.  
    摘要154)      PDF (2210KB)(197)   
    通过收敛模型和脱钩指数对中国社会支出的时空分布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发现:在福利扩张过程中,中国社会支出存在绝对(条件)收敛趋势,但各地和各类型社会支出存在差异。其中西部地区收敛速度最快,中部次之,东部最慢。家计调查支出的收敛速度快于社会保险支出和普惠型支出,社会保护项目支出的收敛速度快于教育经费支出收敛速度。此外,社会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集中在扩张连接、扩张相对负脱钩和扩张相对脱钩三种,社会保险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发展趋势保持相对稳定,而家计调查和普惠支出与经济增长的脱钩程度则较为明显,受"逐顶竞争"影响,教育经费支出与经济增长的脱钩比例明显高于社会保护项目支出与经济增长的脱钩比例。未来我国应合理规划民生保障资源的空间布局,积极根据人口因素进行福利资源配置,努力实现全面小康的共同愿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过程的创新政策激励效应研究:资源与信号传递理论双重视角
    彭以忱, 蔡警涛, 彭纪生
    2022, 40 (06): 20-30.  
    摘要174)      PDF (2627KB)(206)   
    政府创新政策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效果研究一直被学界持续关注,但结论各异。本文基于资源效应和信号传递效应理论,深入到创新过程(事先、事中和事后)研究不同种类创新政策的效应,并分析在创新过程的资源获取和资源利用不同阶段创新政策对不同所有制企业的激励差异。研究表明:事后的税收优惠政策对企业创新的激励作用比事前的研发补贴更大;相比国企,三种创新政策对民企创新激励作用更明显;对于国企而言,研发补贴仅对当期创新绩效具有激励作用,事中的费用加计扣除和事后的税收优惠则更有利于持久的创新绩效。因此,未来创新政策调整思路应逐步增强市场逻辑,并且对不同所有制和不同创新类型企业采用差异化的精准施策。研究采用中国工业企业科技活动大样本数据,基于过程细化政策分类并区分所有制企业与创新类型,深化了创新政策效应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