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论坛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中国制造业碳排放脱钩效应及其分解研究——基于区域与行业层次双重视角
    林伟文, 游建民, 张伟
    2024, 42 (02): 81-90.  
    摘要89)      PDF (1720KB)(68)   
    “双碳”战略背景下,推进碳排放脱钩是实现制造业高端化、绿色化的必然之举。在制造业碳排放脱钩研究方面,现有研究更多基于全国层面对制造业整体行业进行碳排放脱钩分析,缺乏分区域、分行业方面的研究,研究视角不够具体。文章从区域与行业层次双重视角出发,采用Tapio脱钩模型与LMDI、Kaya恒等式融合方法,考察中国制造业碳排放脱钩效应及其分解效应。研究发现:东、中、西部制造业的碳排放脱钩效应呈现出不同特征,在高质量发展阶段整体上要好于快速发展阶段;高端和低端制造业相比中端制造业更容易实现碳排放脱钩。此外,在脱钩效应分解方面,碳排放强度对东、中、西部制造业碳排放脱钩作用总体为正,产出规模为负,产业结构作用方向不明确。在行业层次视角上,产出规模、产业结构、碳排放强度等因素对中端制造业碳排放脱钩影响最为显著,其次是高端制造业,低端制造业受影响最小。这一研究结果为制定针对性的制造业降碳措施提供重要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粮食价格支持政策与农业绿色增长:促进或抑制
    台德进, 蔡荣
    2024, 42 (02): 91-100.  
    摘要81)      PDF (1179KB)(68)   
    既有文献罕见同时关注粮食价格支持政策的农业经济增长效应和农业环境效应。区别于以往单一维度的研究,本文把粮食价格支持政策、农业经济增长和农业环境污染同时纳入一个分析框架中,利用异时DID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对粮食价格支持政策与农业绿色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及作用机制展开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粮食价格支持政策抑制了农业绿色增长,且该结论具有较强的稳健性;粮食价格支持政策能够通过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和农业劳动力转移两条路径削减单位面积农业化肥面源污染和减少单位面积农业产值,最终合力引致该政策负向影响农业绿色增长。进一步分析发现,在目前的农业生产模式下,粮食价格支持政策难以兼顾农业"增长"与"绿色"。此结论对进一步把握粮食价格支持政策的影响效应及推动农业绿色增长具有重要的政策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智慧降碳:金融科技发展的城市碳减排效应研究
    王小华, 和杨亦兰, 宋檬
    2024, 42 (01): 100-110.  
    摘要144)      PDF (1645KB)(138)   
    深入研究金融科技发展对城市碳排放量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对精准制定碳减排政策、发展低碳经济、推动城市智慧降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区别于以往区域内单一维度的研究,本文测算了中国城市的金融科技发展指数,基于2011~2019年中国264个城市的面板数据,从区域内和区域间两个方面检验了金融科技发展对城市碳排放量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结果显示:区域内金融科技发展能够显著降低城市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这一结论在使用工具变量缓解内生性以及替换金融科技发展指标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金融科技能够通过提高技术创新水平和资源配置效率两个途径降低城市碳排放量;区域间金融科技发展水平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具有显著的空间关联性,金融科技虽然能降低本地城市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但会促进周边城市二氧化碳排放量,呈现出"以邻为壑"的现象。基于区域内和区域间金融科技碳减排效应的不同表现进行进一步研究,发现金融科技的碳减排效应在北部城市显著强于南部城市、在非城市群城市显著强于城市群城市、在其他城市显著强于中心城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高质量发展视域下供应链碳中和融资策略研究
    邹霞, 冯子洋, 郑月龙, 王琳
    2023, 41 (05): 91-100.  
    摘要203)      PDF (1733KB)(273)   
    实现碳减排碳中和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要求,供应链是温室气体减排的主要贡献者,是碳中和的重要载体。将供应链碳中和与供应链融资生产问题相结合,基于Stackelberg博弈理论方法,利用均值-方差理论构建效用函数,在分散与集中决策下供应链双方面临不同的资金约束如何选择融资生产策略进行研究,并在内部融资模式下进行契约协调。研究表明:分散决策下制造商采用提前支付的内部融资策略可获得更多利润,零售商参与内部融资可获得竞争优势;在集中决策下供应链各项决策全面优于分散决策;提前支付模式下,两部定价契约可以对风险厌恶型制造商的碳中和供应链进行协调。最后通过算例分析来验证结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工业智能化对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基于政府干预的调节效应分析
    张琦, 蒋军锋, 贾窦洁
    2023, 41 (05): 101-110.  
    摘要226)      PDF (1357KB)(304)   
    工业智能化提供的技术优势不仅推动了数据、信息和知识的溢出、共享和重组,还影响了劳动力等要素的投入结构和绿色生态。在推动智能技术与实体产业融合过程中,政府干预扮演的角色愈加突出,本研究对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工业智能化能够显著地提高绿色创新效率;政府干预正向调节工业智能化对绿色创新效率的驱动作用;不同政府干预水平下工业智能化对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作用并不是均质的,随着政府干预水平的提高,工业智能化水平对绿色创新效率的促进作用呈现"阶段式增强"的特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资本市场开放与制造业企业绿色创新——基于沪深港通的经验证据
    侯超惠, 陈全保, 帅昭文
    2023, 41 (04): 101-110.  
    摘要242)      PDF (1391KB)(565)   
    促进制造业企业绿色创新对我国"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实现以及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以2010到2021年A股上市制造业企业为样本,利用沪深港通的实施构造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沪深港通对制造业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沪深港通不仅促进了制造业企业绿色创新,还提升了其绿色创新质量。机制检验表明,沪深港通可通过缓解融资约束和提高环境信息披露水平等途径促进了绿色创新。异质性分析表明,沪深港通对民营制造业企业和非重污染制造业企业的绿色创新促进作用更大。研究结果表明,资本市场开放对于促进经济绿色发展,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和扩大资本市场开放提供了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能否促进碳排放效率——理论构建、机制分析及空间效应评估
    杨膨宇
    2023, 41 (02): 93-102.  
    摘要254)      PDF (1475KB)(525)   
    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提高碳排放效率是实现绿色化、低碳化发展的关键环节。基于创新型城市试点建设的准自然实验,构建企业异质性分析框架,从理论与实证分析试点政策对城市碳排放效率的影响、传导机制与时空异质性,利用2006~2020年282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进行验证。研究表明: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会显著促进城市碳排放效率的提升;在影响机制方面,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会通过绿色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优化的渠道,提升城市碳排放效率;创新试点政策对碳排放效率的提升作用在不同区域、不同产业基础、不同规模的城市存在差异化影响;空间视域下,创新试点政策对碳排放效率的促进作用存在空间溢出效应,会显著带动150千米至250千米内城市碳排放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绿色“一带一路”深化中非命运共同体构建的治理体系探析
    杨达, 吴绩
    2023, 41 (02): 103-111.  
    摘要255)      PDF (1848KB)(375)   
    深化中非命运共同体建设是新时期中非互利友好合作关系更上一层楼的应有之举,借绿色"一带一路"内涵及外延,循T字形绿色治理模型下国家内外治理经验与实践双向联动的内在逻辑,以国内治理经验为突破方位,探析国外治理实践的非洲向度。绿色"一带一路"深化中非命运共同体构建的治理体系路径,需重点探讨何为可能的逻辑支撑、何以可能的突破方位、如何可能的实践探索,其涉及前提、过程和结果的系列问题,并围绕这些问题生成可能性、可靠性和可行性的逻辑脉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环境税规制农业面源污染的实验经济学研究——基于重庆市北碚区、合川区8个乡镇的样本
    周志波
    2023, 41 (01): 70-80.  
    摘要162)      PDF (1413KB)(273)   
    通过建立农业面源污染经济规制理论框架,以无任何规制的情境为基准,比较研究要素型环境税、总量型环境税、总量型环境税/补贴、产出型环境税及集体罚款机制规制农业面源污染的有效性。利用实验经济学方法检验五种规制机制与无规制情境下,农业面源污染者与规制者的博弈行为,并基于效率性和稳定性方面的差异,对五种规制机制进行优先级排序。研究发现:环境税规制农业面源污染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要素型环境税、总量型环境税和产出型环境税优于污染总量型环境税/补贴和集体罚款机制,要素型环境税和产出型环境税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且二者显著优于总量型环境税机制,而集体罚款机制优于污染总量型环境税/补贴机制;集体罚款与污染总量型环境税/补贴机制与无规制情境之间无法进行比较,前两者虽然规制效率高于无规制情境,但规制稳定性很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海归高管能促进企业绿色创新吗——基于中国A股上市公司经验证据
    陆超, 祝天琪
    2023, 41 (01): 81-90.  
    摘要288)      PDF (1457KB)(541)   
    基于2014~2019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利用高阶梯队理论通过建立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了海归高管与企业绿色创新的关系。研究发现:海归高管显著促进了企业的绿色创新;海归高管通过提高企业社会责任和研发投入水平两条路径促进了企业绿色创新活动;从宏观、中观、微观视角探究调节机制后发现,在企业绿色创新活动方面,政府质量、市场竞争与海归高管之间存在互补关系,而内部控制水平与海归高管之间存在替代关系;进一步研究后发现,在国有企业、非重污染行业、直辖市地区、高外部监督水平组中,海归高管对企业绿色创新促进作用更为明显;区分绿色创新类型后发现,海归高管对创新要求较高的公司绿色发明专利促进作用更为明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成昆渝地区一体化绿色发展战略构想:基于国家区域重大战略比较视角
    滕祥河, 林彩云, 文传浩
    2022, 40 (04): 91-100.  
    摘要386)      PDF (1371KB)(509)   
    优化完善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布局是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推动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重要现实问题。区域重大战略具有空间形态上突出摆脱行政区划束缚、影响效应上强化引领辐射作用、任务导向上存在特定主题、推进思路上制定顶层战略规划以及组织领导上设立中央统筹机制等典型特征。对标典型区域重大战略,现阶段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还缺少区域重大战略所具有的功能特征和必备条件。要真正担负起区域重大战略的角色,可依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以跨区域一体化为突破口,以绿色发展为核心主题,规划建设成昆渝地区一体化绿色发展战略。这一发展战略构想是立足于流域分工与流域可持续发展理论,充分遵循长江上游"点上开发、面上保护"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大前提下的科学发展模式,也契合了成渝地区跨区域合作历程的一种历史发展趋势,同时在创新发展以流域为基础的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联结、助力国家能源安全和实现"双碳"目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及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区域发展载体等方面上具有迫切的现实需求和现实可能条件。实现成昆渝地区一体化绿色发展需要提升昆明城市功能定位、打造贵州绿色发展的战略腹地、优化宜居宜业宜城的新发展空间、推进内联外通的交通运输网络体系建设、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服务体系和开展跨域生态环境空间一体化大保护。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身份分割、环境规制与就业
    袁晓玲, 姚进才, 邸勍
    2022, 40 (02): 89-99.  
    摘要227)      PDF (1582KB)(354)   
    劳动力市场存在的"身份"分割问题导致环境规制对不同身份劳动力就业影响存在非对称性。基于"身份"分割视角,利用2009~2018年30个省份面板数据实证分析环境规制对不同身份劳动力就业的异质性影响及作用机理,进一步采用面板门槛模型验证环境规制对劳动力就业的"身份"分割门槛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环境规制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与其"身份"具有较强相关性,环境规制强度提升对"非国有""外地""非垄断"劳动力就业的负面冲击大于"国有""本地""垄断"劳动力就业;环境规制对劳动力就业存在显著的"身份"分割门槛效应,当劳动力市场处于中、高"身份"分割时,环境规制对"非垄断""非国有""外地"个体就业影响为负,当劳动力市场处于低"身份"分割时,环境规制对"非垄断""非国有""外地"就业影响由抑制转为促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欲益反损:土地供给偏向与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李宝礼, 邵帅, 范美婷
    2022, 40 (02): 100-111.  
    摘要214)      PDF (1873KB)(514)   
    探讨中国偏向中西部地区和中小城市的土地供给是否阻碍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提升中国土地资源空间配置效率,实现经济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利用2007~2018年中国285个地级市数据构建了土地行政配置协调度指数,结果显示,土地行政供给过度引致的土地行政配置失衡主要为中西部地区的中小城市,土地行政供给不足引致的土地行政配置失衡全部为东部地区的核心城市。实证结果表明:土地行政配置失衡不利于中国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减少中西部地区的中小城市的土地行政供给,增加东部地区的核心城市的土地行政供给,降低土地行政配置失衡度,有利于促进中西部地区的中小城市和东部地区的核心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机制分析与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土地供给偏向政策通过环境规制和经济集聚两种路径对中西地区中小城市和东部地区核心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产生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绿色税收是否能够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基于Porter假说的中国证据
    徐艺, 陈小兰, 秦绪娜
    2022, 40 (01): 89-99.  
    摘要252)      PDF (1580KB)(836)   
    基于2000~2018年中国31个省份的相关面板数据, 在区分狭义绿色税收和广义绿色税收的基础上, 运用固定效应模型检验了Porter假说——绿色税收能否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并考虑其在东中西部地区的空间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 无论是狭义和广义的绿色税收, 在短期内都不利于产业结构升级; 狭义绿色税收对产业结构高级化、广义绿色税收对产业结构升级都存在滞后效应, 且具有显著的正效应; 绿色税收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在不同区域存在差异; 绿色税收对产业结构升级呈现"U"型非线性关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碳中和导向下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省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同演进研究
    郑玉雯, 薛伟贤
    2022, 40 (01): 100-110.  
    摘要232)      PDF (1968KB)(608)   
    在碳中和目标背景下, 基于系统论研究视阈, 运用协同学哈肯模型测度2011~2020年间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省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同度, 并进一步以实现碳中和目标为约束条件, 利用Logistic演化方程模型探明二者的协同演进趋势。结果表明: 研究期内, 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9省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同度整体偏低, 仅新疆和陕西两省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同度均值大于0.5, 其余7省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同度均值均小于0.5;进一步以实现碳中和为目标加入制度环境这一约束条件, 利用Logistic方程预判二者的协同演进趋势, 研究发现, 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9省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同度显著提高。这表明驱动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省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同的序参量由比较优势转变为制度环境。值得关注的是, 序参量的转变反映出"一带一路"倡议与我国新发展格局的同频共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同共生的重要引擎。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财政压力、技术创新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郑威, 陆远权
    2021, 39 (04): 101-110.  
    摘要386)      PDF (1394KB)(1221)   
    经济社会转型期典型的中国式"压力型"财政,对地方创新活动和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运用2004~2017年中国256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实证考察了财政压力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以及传导机制。基准检验结果显示,财政压力显著抑制了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技术创新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中介效应检验发现,财政压力通过抑制技术创新进而阻碍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即验证了财政压力→技术创新→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传导机制;进一步门槛效应检验表明,技术创新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存在基于财政压力的双门槛效应,在财政压力的不同门槛值区间,技术创新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效应呈现出明显的阶梯性降低趋势。未来需综合完善中国式"压力型"财政激励制度,合理控制财政压力的区间范围,助力技术创新以提升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异质性环境规制、技术创新与中国工业绿色化
    史敦友
    2021, 39 (03): 83-93.  
    摘要273)      PDF (1571KB)(774)   
    基于中介效应模型和2007~2016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构建异质性环境规制、技术创新与工业绿色化的作用机理理论分析框架,并通过构建异质性环境规制指标体系和工业绿色化指标体系将异质性环境规制与技术创新驱动工业绿色化的作用机理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行政型环境规制对工业绿色化起抑制作用,不存在技术创新中介效应;市场型环境规制对工业绿色化的影响存在部分中介效应,可通过技术创新"挤出效应"抑制工业绿色化;公众型环境规制与工业绿色化关系只有中介效应,且公众型环境规制通过技术创新"激励效应"促进工业绿色化;异质性环境规制驱动工业绿色化的技术创新中介效应的研究结论经稳健性检验依然不变。研究认为:在推进异质性环境规制驱动工业绿色化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公众型环境规制驱动技术创新"激励效应",同时应有效规避市场型环境规制驱动技术创新"挤出效应"。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环境效应: 最优保护、环境技术溢出与绿色化制度设计
    李玲玲, 赵光辉
    2021, 39 (03): 94-102.  
    摘要273)      PDF (1493KB)(755)   
    基于我国2009~2018年间30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构建静—动态面板数据模型,以环境技术的国际转移为视角探究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环境效应。研究结果显示:当期的环境效应不显著,而滞后一期的环境效应显著;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度与环境技术溢出之间为非线性关系,存在着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度的最优环境效应值;农业知识产权保护通过外商直接投资、研发投入、人力资本存量等途径对环境技术溢出产生间接正面影响,而通过国际贸易产生间接反面影响。应实施与农业经济发展相匹配的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度,增强人力资本对农业环境技术新知识的消费能力,培育公众对于农业环境技术的产权意识,并加强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绿色化设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黄河流域沿线城市生态足迹与经济增长 脱钩关系及影响因素分析
    李瑞, 刘腾花
    2021, 39 (03): 103-111.  
    摘要273)      PDF (1414KB)(896)   
    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首要任务是对沿线城市的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现状进行研判,厘清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家底"。文章在采用能值—生态足迹对沿线城市生态环境进行测度的基础上,分析了生态足迹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关系,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一方面,沿线城市生态足迹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显著的脱钩状态且脱钩状态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下游出现"好"的脱钩状态所占次数最多,上游次之,中游最少,其中40个追赶脱钩城市中38个城市均向双优模范城市靠近,追赶脱钩呈现较好状态;另一方面,在影响脱钩因素方面,第二产业比重的增加不利于脱钩状态的向好转化,财政支出的增加有利于脱钩状态的向好转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政府质量、科技创新与绿色GDP——中国省际空间溢出效应及区域差异对比
    姜琪, 王越
    2020, 38 (06): 87-99.  
    摘要451)      PDF (2111KB)(1093)   
    通过构建嵌入政府质量和科技创新因素的经济增长模型,利用中国30个省份2004~2017年的平衡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政府质量、科技创新对绿色GDP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绿色GDP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性及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在经济权重矩阵影响下,不同地区的政府效率、市场化程度、公平程度和腐败程度对绿色GDP的影响不同,其中政府效率、公平程度能有效促进经济发展较好地区的绿色GDP增长,却会抑制比较落后地区绿色GDP的增长;市场化程度对大部分地区绿色GDP呈现促进作用;腐败程度对地区绿色GDP增长呈阻碍作用。科技创新对各地区绿色GDP均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提升绿色GDP发展水平不仅需要提高地方政府质量,为绿色GDP发展提供符合实际的政策指导意见,还需激活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为绿色GDP发展提供有力科技保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