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2年第03期(总第218期) 刊出日期:2022-05-15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宏观经济
    二元出口架构下中国制造业对外贸易成本的测度与研究
    李小平, 余远
    2022 (03):  1-15. 
    摘要 ( 260 )   PDF(2024KB) ( 550 )  
    基于最新发展的增加值贸易,利用区分贸易类型的数据,研究刻画了二元出口架构下中国制造业对外贸易成本的变动特点。结果显示,如果不考虑贸易类型差异,将会高估中国制造业的对外贸易成本水平、忽略中低技术类别贸易成本偏低的特点。由于加工贸易的对外贸易成本低于一般贸易、分工整合偏向于中低技术类别,加工贸易不仅构成了中国制造业对外贸易便利化的主要动力,更是导致中国制造业贸易便利化偏向中低技术部门的重要诱因。并且,随着加工贸易的中低技术偏向与外贸偏好的凸显,依靠加工贸易维系的贸易成本便利化将会面临“价值链主俘获→外贸偏好增强→对外贸易成本为负→外贸偏好进一步增强→俘获加剧”的严峻挑战。因而,在国内要素成本不断上涨的背景下,中国制造业的对外贸易便利化亟需更为科学、有效的变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增值税转型促进了企业成本加成的提升吗——来自中国工业企业的证据
    匡浩宇, 汪冲
    2022 (03):  16-26. 
    摘要 ( 347 )   PDF(2363KB) ( 483 )  
    增值税转型改革实现了生产型增值税向消费型增值税的转变,给企业带来了政策优惠红利。厘清增值税转型对企业经济效应的内在机制,对理解中国增值税转型政策的经济效果,以及未来进一步对税收政策进行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基于1998~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通过半参数ACF方法估计出修正后的企业成本加成,使用倾向匹配得分和双重差分法的研究表明:增值税转型改革显著提升了企业成本加成;在考虑样本选择偏误以及更换成本加成测算方式、安慰剂检验结果都证实了回归结果的稳健性;机制分析表明,增值税转型改革通过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工业增加值两个路径促进了成本加成的提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字经济
    互联网使用对农地转出的影响及其优化路径研究——基于非农收入视角的考察
    郑文全, 邸昂, 郭劲光
    2022 (03):  27-36. 
    摘要 ( 288 )   PDF(1383KB) ( 499 )  
    积极引导土地有序流转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式。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2016与CFPS2018),运用面板Logit模型从非农收入的视角分析农户家庭互联网使用及其信息获取、社会资本获取能力对农地转出的影响与机制,并讨论互联网使用与城镇化、市场化融合对农地转出的影响,进一步提出互联网使用下的农地转出优化路径。研究发现:互联网使用对农地转出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非农收入与农地转出间呈“U”形关系。互联网的信息获取与社会资本获取能力在促进劳动力转移与增加非农收入的同时,也推动了农地的转出。互联网使用对较高学历、较高收入以及非农就业家庭的农地转出的促进效果更为显著,且互联网使用与城镇化、市场化间存在着明显的互补效应,二者融合发展有利于促进农地的转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质量发展专题
    人口老龄化、农业社会化服务与农业高质量发展
    孙中义, 王力, 李兴锋
    2022 (03):  37-47. 
    摘要 ( 282 )   PDF(1438KB) ( 530 )  
    农村人口老龄化推动了农业服务化和土地流转的进程,并对农业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明显的冲击。为揭示各因素的作用机理,基于2000~2019年31个省际面板数据,利用动态面板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考察人口老龄化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呈现出由沿海向内地递减的差异性分布和空间集聚特征;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负效应,且中部地区受影响的程度最大,西部次之,东部最低;农业社会化服务和土地规模经营有利于农业的高质量发展;人口老龄主要通过“倒逼机制”使农业服务化和土地转出两个重要传导渠道发挥了正向部分中介效应,缓解了人口老龄化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抑制效应。因此,引导农村人口有序回流、推进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立足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金融经济
    国际化战略对企业债务融资成本的影响:“风险效应”抑或“治理效应”
    朱杰
    2022 (03):  48-58. 
    摘要 ( 259 )   PDF(1565KB) ( 455 )  
    企业战略模式如何影响利益相关者经济决策,是资本市场重要但却相对忽视的问题。以2007~2020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从“风险效应”与“治理效应”两个视角考察了国际化战略对企业债务融资成本的影响。研究发现,实施国际化战略能够有效降低企业债务融资成本,支持了微观企业层面国际化战略的治理效应假说。机制检验发现,企业业绩波动性水平降低、海外背景高管比例增加以及研发创新意愿提升是国际化战略发挥治理效应进而促使企业债务融资成本降低的重要路径。进一步异质性检验表明,对于融资约束程度较高以及产品市场竞争程度较高的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更加有利于发挥跨国经营潜在的公司治理功能,进而促使企业债务融资成本的降低。研究表明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是影响债权人债务风险定价的重要因素,研究结论对于引导企业“降成本、增效益、促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技金融发展的产业结构升级效应研究——基于创业活力的视角
    白万平, 孙溶镁, 白鸽, 苏洋
    2022 (03):  59-68. 
    摘要 ( 255 )   PDF(1365KB) ( 482 )  
    从创业活力的视角出发,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剖析科技金融发展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制,提出理论假设,通过收集2009~2019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中介效应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试图揭示创业活力在科技金融影响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扮演的角色。研究发现,第一,科技金融对产业结构升级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这种促进作用存在区域异质性,西部地区的促进作用强于东、中部地区。第二,科技金融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存在创业活力的影响路径,即科技金融可以通过提高创业活力水平,进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第三,创业活力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存在显著的科技金融单门槛效应,即科技金融越发达,创业活力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能力越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工商管理
    高管饥荒经历与企业债务违约
    张兴亮, 尹启华
    2022 (03):  69-79. 
    摘要 ( 243 )   PDF(1498KB) ( 488 )  
    依据高层梯队理论和心理学理论,以2007~2019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高管饥荒经历对企业债务违约的影响。研究发现,高管饥荒经历使其更注重来之不易的成绩和声誉,使其债务决策行为更加保守、谨慎,企业债务违约的可能性更低;并且在内部控制水平低的企业和法制环境差的地区,上述现象更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2008年汶川大地震之后,高管有饥荒经历的企业,债务违约的可能性更低;而且高管有饥荒经历的企业,借新还旧的比例更小。因此,银行等金融机构在信贷决策时要关注企业高管经历等非财务信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线路型文化资源旅游竞合发展格局构建及其应用研究——以秦直道文化资源为例
    段春娥, 徐卫民, 李昕蒙
    2022 (03):  80-89. 
    摘要 ( 198 )   PDF(5541KB) ( 499 )  
    基于线路型文化资源特点,借鉴文化廊道旅游开发方式,引入竞合理论,探讨文化廊道旅游竞合发展格局构建。首先,以层次分析法建立文化廊道各区段旅游发展能力评价体系,其权重结果表明资源条件(0.49)是影响其旅游发展的关键因素,其余为区段发展能力(0.23)、区段环境条件(0.16)、区段社会条件(0.12)。其次,对秦直道文化资源进行实证研究,根据其区段旅游发展能力综合评价结果,确立了“近期—中期—远期”的开发时序,及 “一个龙头、一处基地、两个中心、三大圈层”的空间竞合策略。据此,线路型文化资源要构建文化廊道旅游竞合发展格局,应对文化廊道进行区段划分,并以各区段旅游发展能力评价结果为基础,以此明确各区段特色,构建差异化的区段旅游格局,进而确立整体空间竞合策略,助推沿线旅游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贫困与发展
    精准扶贫政策影响居民主观幸福感对乡村振兴的启示——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周强, 王乾领, 罗良文
    2022 (03):  90-101. 
    摘要 ( 309 )   PDF(1766KB) ( 472 )  
    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0~2018年数据,采用政策评估中的断点回归方法,实证研究农村精准扶贫政策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并深入探析精准扶贫政策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与外溢效应。研究发现:(1)精准扶贫政策在减缓农村贫困的同时,对居民主观幸福感产生了显著的“U型”作用,且对居民主观幸福感影响的总效应为正;(2)精准扶贫政策虽然针对贫困人口,但“造血式”扶贫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对非贫困人口也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外溢性,一方面抵消转移支付“输血式”扶贫的局部负外部性,另一方面强化了扶贫政策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正向作用,从而使精准扶贫政策与居民主观幸福感之间呈现出“U型”关系;(3)进一步分析发现,精准扶贫政策通过改变居民的健康状况、医疗支出、非农就业、受教育程度和外出就业人数等因素影响居民主观幸福感,并通过增加贫困居民对未来的信心而提高居民主观幸福感。此外,本研究丰富了精准扶贫政策对居民福利影响的定量评估成果,为巩固脱贫成效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提供了经验支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贫困县设立提升区域协调发展能力对脱贫巩固的启示——来自典型贫困区域的经验证据
    钟文, 郑明贵, 钟昌标, 严芝清
    2022 (03):  102-111. 
    摘要 ( 224 )   PDF(1802KB) ( 443 )  
    基于2007~2018年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数据和贫困县数据,使用PSM-DID方法实证检验国家贫困县设立对区域协调发展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云南省区域协调发展能力总体水平较低,空间上呈现滇中高、四周低的分布格局;设立国家级贫困县能够持续有效地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平均效应为13.90%,且国家级贫困县设立时间越长,区域协调发展能力提升越明显。同时,精准扶贫战略是明显的分界点,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后,国家级贫困县提升区域协调发展能力的作用更强。进一步的机制检验表明,国家贫困县提升区域协调发展能力的机制包括:产业结构优化、资本积累增加和财政收支困境改善,上述三条路径强化了区域间基础设施通达度水平,从而提高了区域协调发展能力。研究结论对于脱贫后继续巩固当地发展,以及如何将其高效嵌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