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一年内发表文章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资本市场开放与制造业企业绿色创新——基于沪深港通的经验证据
    侯超惠, 陈全保, 帅昭文
    2023, 41 (04): 101-110.  
    摘要242)      PDF (1391KB)(569)   
    促进制造业企业绿色创新对我国"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实现以及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以2010到2021年A股上市制造业企业为样本,利用沪深港通的实施构造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沪深港通对制造业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沪深港通不仅促进了制造业企业绿色创新,还提升了其绿色创新质量。机制检验表明,沪深港通可通过缓解融资约束和提高环境信息披露水平等途径促进了绿色创新。异质性分析表明,沪深港通对民营制造业企业和非重污染制造业企业的绿色创新促进作用更大。研究结果表明,资本市场开放对于促进经济绿色发展,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和扩大资本市场开放提供了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数实融合”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回溯、进展与展望
    荆文君, 池佳林
    2023, 41 (05): 74-81.  
    摘要312)      PDF (1189KB)(488)   
    数字经济或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回溯"数实融合"的理论基础,梳理"数实融合"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发现,当前研究中可能存在着核心概念界定模糊、研究体系不完整、研究与实践接轨不够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的研究趋势,包括引入"技术-经济"范式界定数字经济概念、关注经典理论在数字经济领域中的应用、重视提炼数字经济发展中的"中国经验"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与价格型货币政策传导效应研究——基于DMA-TVP-FAVAR模型和MS-VAR模型的实证分析
    吕政, 刘丽萍
    2023, 41 (05): 12-21.  
    摘要259)      PDF (7610KB)(458)   
    监测系统性金融风险以及识别该风险对货币政策操作效果的影响,对于平衡稳增长与防风险具有重大现实价值。创新性地应用DMA-TVP-FAVAR模型从动态视角搭建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指数,并借助MS-VAR模型评估金融风险对价格型货币政策产出效应、价格效应的非线性影响。研究发现:货币市场在中国金融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防范金融风险离不开货币市场平稳运行,银行业、股票市场、房地产业、外汇市场在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指数中虽占比有限,但相对重要性上升。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具有明显的两区制特征,并且维持高风险区制的持续性更强。在系统性金融风险作用下,价格型工具的操作效果呈现非对称性,金融风险的存在大幅削弱了货币政策有效性,为实现宏观调控目标,中央银行有必要加大货币政策操作力度。研究工作有助于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机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企业数字化与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
    巫景飞, 王泽昊, 倪中新
    2023, 41 (05): 41-51.  
    摘要282)      PDF (3015KB)(451)   
    数字化已成为当下企业最重要的战略,但数字化能否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尚存争议。基于上市公司及其一级控股子公司与数字化相关的无形资产投入、专利、软件著作权数量和年报词频等数据,构建包含投入、成果、关注度三维度的数字化水平指标体系,并运用熵值法测度2010~2020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数字化水平。然后,检验企业数字化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果与机制。研究发现:中国上市公司总体数字化水平波动上升,呈现国有企业快于非国有企业,东部地区快于中西部地区,信息技术行业快于其他行业;数字化通过提升企业内部沟通效率、增强规模经济效应、降低大客户依赖以及提高供应链管理效率等四项机制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对于非国有性质、强竞争行业以及东部地区的企业,数字化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东西部协作中的社会帮扶:类型、逻辑与未来
    谢治菊, 梁嘉俊
    2023, 41 (04): 82-90.  
    摘要217)      PDF (1396KB)(369)   
    东西部协作中的社会帮扶,是人民团体、社会组织、民营企业、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等参与东西部协作、开展社会帮扶的过程。在"十四五"时期,这些帮扶以产业协作、教育协作、就业协作、消费协作等形式,围绕"政府主导、市场主导、社会主导"三种类型开展。社会帮扶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于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保障于东西部协作的政策体系,维持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府际关系,未来需要针对东西部协作中社会帮扶的需求,通过合理界定政府职能、扩大社会自主性、强化共同体意识、走向协同治理等方式,推进帮扶边界清晰化、帮扶责任清单化、帮扶目标精准化、帮扶路径多元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法定数字货币与银行风险承担——基于货币结构重塑视角
    陈天鑫, 刘孟鑫
    2023, 41 (05): 52-63.  
    摘要197)      PDF (1533KB)(361)   
    基于货币结构重塑视角,将法定数字货币引入DLM模型,理论证明法定数字货币会通过挤出银行存款引致货币结构重塑效应。进一步实证检验货币结构重塑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结果发现,货币结构重塑会抑制银行风险承担,且影响程度存在银行产权异质性。机制检验结果显示,货币结构重塑通过提高银行同业负债占比与竞争程度抑制银行风险承担,"货币结构重塑—负债结构/银行竞争—银行风险承担"的传导渠道均有效;金融数字化会增强货币结构重塑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银行收入多元化会减弱货币结构重塑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高水平开放推动中国服务贸易自由化研究
    于荣光, 王宏伟
    2023, 41 (05): 1-11.  
    摘要384)      PDF (1926KB)(355)   
    推进高水平开放是提升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必由之路。考察中国已实施的区域贸易协定是否显著提升了中国服务贸易水平,基于中国服务贸易协定文本构建了行业层面的市场准入指标,以解决以往研究不区分行业开放差异导致的测度偏误问题,并且利用OECD-TIVA数据库行业贸易数据检验了市场准入、协定深度对中国与贸易伙伴国双边服务贸易的影响。结果表明:市场准入及区域服务贸易协定深度对服务贸易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异质性方面,区域服务贸易协定的阶段效应逐步显现随后减弱,显著促进了中国向发达经济体的服务贸易进口以及中国向发展中经济体服务贸易出口,对开放水平大幅提升的行业促进作用更显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数字经济发展是否有助于提升城市包容性绿色增长水平——来自“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的证据
    朱金鹤, 庞婉玉
    2023, 41 (04): 12-22.  
    摘要259)      PDF (1630KB)(342)   
    包容性绿色增长作为一种绿色共享式增长,是促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基于2008~2020年地级市面板数据,以"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政策作为城市数字经济发展的外生冲击,探讨数字经济发展对城市包容性绿色增长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显著促进了城市包容性绿色增长水平的提升,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从传导机制上看,数字经济发展通过资源配置效应和技术创新效应显著促进了城市包容性绿色增长水平的提升。从空间效应上看,数字经济发展能显著促进邻近城市包容性绿色增长水平的提升。从异质效应上看,数字经济发展对包括经济发展、财政分权以及城市规模等不同特征城市包容性绿色增长水平的促进作用存在差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乡村振兴中的赋权及其可持续效应——以宁波滕头村为例
    邱琳, 向德平
    2023, 41 (05): 82-90.  
    摘要205)      PDF (1323KB)(330)   
    聚焦"后扶贫时代"的乡村振兴,以宁波市奉化区滕头村为个案,运用质性研究方法,从赋权理论视角来系统分析赋权的基础、过程、方式和效应。研究发现,乡村振兴赋权的基础是"三农"主体,主体中蕴藏的潜能和优势资源构成内源式赋权的先导性因素;内源式赋权和外源式赋权存在交互协同的辩证关系,能够产生赋权逐层外扩效应和交互可持续效应,实现两者双向互构是有效增强赋权可持续效应的路径;赋权的最佳结果是形成内外可持续效应,其本质是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的深化和传递。由此,乡村振兴应多维赋权于农业、农村和农民,充分发挥"三农"主体作用,交互运用内源式赋权与外源式赋权等方式,激发其内生动力的持续深化、联动发展和跨主体跨区域传递,进而实现赋权可持续效应,最终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实现社会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知识产权保护与偏向性技术进步
    刘钧霆, 董丹丹, 李凯杰
    2023, 41 (05): 31-40.  
    摘要180)      PDF (1431KB)(324)   
    偏向性技术进步是影响收入分配和经济增长的关键变量,构建了基于开放贸易框架下的知识产权保护和偏向性技术进步理论模型,采用标准供给面系统方法测度了我国各省份的偏向性技术进步程度,并结合我国2003—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知识产权保护对偏向性技术进步的影响,丰富了偏向性技术进步的相关研究。结果表明:(1)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提升会促使我国技术进步偏向资本。在采用工具变量法、替换解释变量、Probit面板估计以及采用PSM-DID估计后,结果依旧稳健。(2)知识产权保护对偏向性技术进步的影响存在异质性,知识产权保护对偏向性技术进步的影响效应在中、西部省份和知识产权保护弱省中更强。(3)从影响机制来看,国际贸易是知识产权保护影响资本偏向性技术进步的重要渠道,其中进口贸易起正向促进作用,出口贸易则发挥了负向抑制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工业智能化对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基于政府干预的调节效应分析
    张琦, 蒋军锋, 贾窦洁
    2023, 41 (05): 101-110.  
    摘要228)      PDF (1357KB)(308)   
    工业智能化提供的技术优势不仅推动了数据、信息和知识的溢出、共享和重组,还影响了劳动力等要素的投入结构和绿色生态。在推动智能技术与实体产业融合过程中,政府干预扮演的角色愈加突出,本研究对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工业智能化能够显著地提高绿色创新效率;政府干预正向调节工业智能化对绿色创新效率的驱动作用;不同政府干预水平下工业智能化对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作用并不是均质的,随着政府干预水平的提高,工业智能化水平对绿色创新效率的促进作用呈现"阶段式增强"的特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大数据税收征管能够缓解企业税负粘性吗——基于“金税三期工程”的政策效应分析
    邓菊秋, 杨加裕, 杨春宇
    2023, 41 (04): 63-71.  
    摘要238)      PDF (1823KB)(293)   
    基于2008~2016年上市公司数据,借助"金税三期工程"在全国逐步试点作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双重差分法探究大数据税收征管对企业税负粘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大数据税收征管能够有效缓解企业税负粘性,这种缓解效应在民营企业、市场化程度较高地区的企业以及财政创收压力较小地区的企业中较为突出。机制检验发现,大数据税收征管通过减少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规范税务机关征税行为、切实落实税收优惠政策等路径可有效缓解企业税负粘性。此结论可为持续完善税收信息化建设、进一步优化税收营商环境和实施新的减税降费政策提供理论支撑和经验证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数字政府建设背景下政府透明度对企业创新的影响
    许乐, 孔雯
    2023, 41 (04): 23-30.  
    摘要209)      PDF (1291KB)(286)   
    在数字政府建设背景下,政府透明度的提升能够对企业创新投入决策产生重要影响。利用社科院的分省政府透明度指数和不同省份上市公司的创新投入数据,研究政府透明度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表明,地方政府透明度对企业的创新投入有正向促进作用,政府透明度可以通过推进区域市场化水平渠道促进企业创新投入。异质性分析显示政府透明度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在非政治关联企业和民营企业中更为显著;政府透明度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在互联网发展水平更高、法治环境更好的地区更加显著。各地方政府应持续推进透明政府建设,重视营商环境等软实力提升,从而激发企业的内在发展活力以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高质量发展视域下供应链碳中和融资策略研究
    邹霞, 冯子洋, 郑月龙, 王琳
    2023, 41 (05): 91-100.  
    摘要203)      PDF (1733KB)(275)   
    实现碳减排碳中和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要求,供应链是温室气体减排的主要贡献者,是碳中和的重要载体。将供应链碳中和与供应链融资生产问题相结合,基于Stackelberg博弈理论方法,利用均值-方差理论构建效用函数,在分散与集中决策下供应链双方面临不同的资金约束如何选择融资生产策略进行研究,并在内部融资模式下进行契约协调。研究表明:分散决策下制造商采用提前支付的内部融资策略可获得更多利润,零售商参与内部融资可获得竞争优势;在集中决策下供应链各项决策全面优于分散决策;提前支付模式下,两部定价契约可以对风险厌恶型制造商的碳中和供应链进行协调。最后通过算例分析来验证结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技术还是制度:粤港澳大湾区公共服务合作瓶颈约束及路径创新
    伍文中, 李静
    2023, 41 (05): 22-30.  
    摘要250)      PDF (1301KB)(261)   
    公共服务合作有利于提高粤港澳大湾区民生福利,有利于大湾区持续高质量发展。由于技术及制度原因,粤港澳大湾区公共服务合作仍存障碍,迟滞了大湾区一体化深度发展进程。研究发现,导致粤港澳大湾区公共服务合作不足,既有制度方面的无形约束,也有技术方面的有形约束,其中制度创新不足是根源。粤港澳大湾区应以创新公共服务合作机制为突破口,提高湾区内公共治理的技术能力,主要包括:夯实国家认同的公共价值、完善配套制度对接、建立公共服务民主决策机制、统一公共服务合作技术标准、优化公共服务合作技术手段等方面。研究成果的边际贡献在于同时将制度和技术置于湾区公共服务合作过程中,在制度多样性前提下,解构了技术一体化路径,进而精准性提出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外商直接投资、集聚外部性与绿色竞争力
    周杰琦, 樊东青, 夏南新
    2023, 41 (04): 42-52.  
    摘要167)      PDF (1572KB)(246)   
    融合跨国公司理论与新经济地理学,以集聚外部性为切入点构建"FDI-集聚外部性-绿色竞争力"的逻辑框架,基于2005~2020年城市面板数据,构造动态空间杜宾模型与联立方程空间自回归模型研究FDI对绿色竞争力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FDI基于集聚外部性对绿色竞争力有非线性影响。当集聚适度时,FDI引致的集聚效应可通过绿色研发溢出、产业结构升级、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环境规制强化等途径提升绿色竞争力;当集聚过度时,FDI将加剧拥挤效应并削弱绿色竞争力。中国城市绿色竞争力呈波动特征和空间溢出效应,其改善反作用于偏好绿色投资的FDI。异质性分析表明,FDI绿色竞争力效应在全国层面与大城市更得益于多样化集聚带来的雅各布斯外部性,在中等城市更得益于源自专业化集聚的马歇尔外部性,但受制于政府过度干预,在小城市该效应较少受益于集聚经济。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银行流动性创造与系统性风险——基于同业视角的研究
    周晔, 陈珏津
    2023, 41 (06): 22-32.  
    摘要213)      PDF (1301KB)(233)   
    本文基于2011~2021年期间中国上市银行数据,在现有研究关于中国银行流动性创造对系统性风险存在U型非线性影响的基础上,将流动性创造拆分成同业和非同业两个部分,补充了流动性创造结构影响系统性风险的相关研究。实证结果表明,流动性创造较多的银行对系统性风险的影响较大。从结构来看,流动性创造的系统性风险效应基本来源于同业流动性创造。影响机制表现为流动性创造加剧银行的个体风险,而同业流动性创造会同时增加银行的个体风险与系统关联度。基于2017年流动性创造骤减典型事实的分析发现,强监管政策能够抑制银行过多的流动性创造,起到化解系统性风险的效果。研究还发现流动性创造的风险效应在规模较小、同业参与程度较高和盈利水平较高的银行中更为明显。当经济增速放缓、股票市场动荡时,该效应相应增强;而宽松的货币政策则能够缓解流动性创造的风险效应。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增长目标约束、市场一体化与经济高质量发展
    张治栋, 蔡天祎, 房逸靖
    2023, 41 (04): 31-41.  
    摘要185)      PDF (1404KB)(231)   
    以全国258个城市为研究对象,选取2004~2019年的面板数据,探讨"层层加码"的经济增长目标约束和市场一体化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并对增长目标约束和市场一体化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机制做出验证。结果显示:增长目标约束会显著抑制经济高质量发展,市场一体化能够有效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二者交互项对高质量发展呈现出促进作用;机制检验发现,增长目标约束主要通过阻碍技术创新行为从而抑制高质量发展,市场一体化能够通过优化区域人才配置进而促进高质量发展;异质性分析表明,增长目标约束对省会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负向作用较强,市场一体化对非省会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正向作用较强;此外,市场一体化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受增长目标约束强度的影响存在单重"门限效应"。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个人所得税是否可以缓解收入分配中的机会不平等
    杨昭
    2023, 41 (04): 53-62.  
    摘要187)      PDF (1443KB)(226)   
    改善收入分配格局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理论和实践都表明,累进的个人所得税可在一定程度上缩小收入差距。但一般认为合理的收入差距是可接受也是必要的,真正需要消除的是机会不平等造成的收入差距,因为这种不平等是"不公平的不平等"。使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2015年和2019年的微观调研数据,基于"环境-努力"框架下机会平等的实证研究范式,考察我国个人所得税的机会平等效应。研究结果证实,个人所得税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收入分配中的机会不平等。新税法下这一效应短期内有所弱化,但专项附加扣除的引入又有助于维护机会平等。研究指出,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制度框架较为合理,但个人所得税机会平等效应的发挥还有待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税制的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资本市场高水平开放与企业金融资产配置——来自"沪深港通"开通的证据
    胡海峰, 窦斌
    2023, 41 (06): 1-10.  
    摘要238)      PDF (1370KB)(216)   
    现有文献对"沪深港通"政策影响做了较为丰富的研究,但鲜少将其与资本市场高水平开放建立联系。本文关注以"沪深港通"启动为标志的资本市场高水平开放对我国上市公司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提出资本市场开放与企业金融化的竞争性假说,并进行了PSM-DID检验,主要有三点发现:一是资本市场高水平开放有效降低我国上市公司金融投资比重,呈现显著的"去金融化"效应;二是对于非制造业的企业、国有企业、高透明度及高外部融资依赖企业而言,资本市场开放促使这类企业的金融投资比重更大幅度削减;三是资本市场高水平开放在降低企业金融投资比重的同时,增大了其资本性支出和研发投资的力度,为企业研发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提供金融支持。上述结论为推动资本市场全方位、高水平对外开放,以及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职能提供了丰富的经验证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减轻税负和环境监管对重污染企业环保投资的影响研究
    谢东明, 张文军
    2023, 41 (04): 72-81.  
    摘要158)      PDF (1398KB)(193)   
    以我国2011~2019年120个主要城市的上市A股重污染企业为研究对象,实证检验了国家减轻企业税负和实施严格环境监管对企业环保投资的影响。研究表明:国家减轻重污染企业税负能够促进企业环保投资的增加,对企业实施严格的环境监管可进一步强化税负减轻对环保投资的促进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相比较于东部地区,环境监管的这种强化效应在中西部地区更为显著,这说明,针对我国中西部地区长期存在的重污染企业环保投资不足问题,具有激励功能的减轻税负政策和具有监督功能的环境监管机制能够从宏观层面发挥联合缓解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户参与是否促进平台价值创新——基于个体开发者竞争的中介作用
    石磊
    2023, 41 (05): 64-73.  
    摘要157)      PDF (1461KB)(177)   
    数字平台为用户与开发者之间的沟通提供了条件,不同开发者之间为了赢得更多的用户参与,不得不展开创新竞争。个体开发者作为数字平台的参与者之一,日益成为功能升级和价值供给的重要力量。目前,学术界对于平台价值创新的探讨多聚焦于组织开发者,较少从个体开发者角度进行研究。以个体开发者的价值供给作为研究对象,从插件更新视角分析用户参与对价值创新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用户参与有利于数字平台价值创新。在用户参与和价值创新关系之间,个体开发者的同类功能竞争存在遮掩效应,个体开发者的互补功能供给存在中介效应。与同类功能竞争相比,个体开发者进行互补功能供给对于促进数字平台价值创新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对于平台创新、平台治理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数字经济助推中国产业转型升级——基于创新要素配置的中介效应
    王薇, 卫珂卉
    2024, 42 (01): 52-61.  
    摘要179)      PDF (1547KB)(164)   
    数字经济作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引擎,为赋能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核心驱动力。区别于以往研究多从宏观视角考察数字经济对产业转型升级的直接影响,在对产业转型升级和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测度框架进一步拓展完善的基础上,从创新要素配置这一微观视角,对数字经济影响产业转型升级的直接、间接作用机制及空间溢出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对产业转型升级具有显著的直接效应;数字经济通过人力和资本创新要素配置的中介效应正向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和绿色化,反向抑制产业结构合理化,且更多依赖资本创新要素的配置来影响产业转型升级;数字经济发展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均具有空间溢出效应,并存在区域异质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农业保险政策演进研究——基于文本分析法
    谷政, 王素芹
    2023, 41 (06): 33-43.  
    摘要191)      PDF (2730KB)(15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经历了恢复试办、停滞萎缩、探索与拓展及完善提质四个阶段。当前,学术界对农业保险政策演进的研究多集中于宏观层面的定性研究,缺乏定量与定性综合分析的实证研究。较之以往的不同,以政策演进为研究切入点,梳理1982~2021年有关农业保险的政策文件,基于文本分析法,运用GooSeeker及共词分析对785份地方政策文件进行文本挖掘并采用Gephi实现挖掘结果的可视化。研究发现我国农业保险政策演进的内在逻辑表现为:政策变迁模式由政府强制主导过渡到多元协同;政策定位逐步呈现强回应性特征;政策工具逐渐从单一到多元化;政策导向从扩大覆盖面到高质量发展。据此可立足农业、农村处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和治理体系重构的关键时期,提出强化政府与市场的协同作用、完善农业保险的系统性顶层设计、加快政策创新与协作步伐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数字普惠金融如何赋能乡村产业振兴
    张辽, 刘成飞
    2024, 42 (01): 41-51.  
    摘要185)      PDF (1479KB)(156)   
    厘清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作用机制,有助于缓解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不高、金融基础设施不完善和金融服务体系薄弱与日益增长的乡村产业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现有文献对数字普惠金融与农村经济现代化做了较为丰富的研究,但是鲜有将其与乡村产业振兴联系起来进行理论与实证的研究。本文从乡村产业生产、乡村产业延伸、乡村产业功能和乡村产业支撑四个维度构建我国乡村产业振兴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多维度实证检验了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产业振兴的影响。主要有三点发现:一是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乡村产业振兴水平和乡村产业振兴速度均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二是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对乡村产业振兴的边际效应呈现明显差异;三是数字普惠金融不仅可以直接缓解经营主体约束和激活市场活力促进乡村产业振兴,还可以通过农业科技创新、乡村产业融合和农业全要素生产率间接影响乡村产业振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集中管理体制的制度优势与风险防范——基于政府工程的研究
    丁煌, 李呈阳
    2023, 41 (06): 44-50.  
    摘要162)      PDF (1261KB)(150)   
    我国比较典型的政府工程管理体制有分散管理体制、市场化代建体制及集中管理体制。近年来,集中管理体制在各地的广泛实践引起了学界较多讨论,但这些研究很少对集中管理体制的运作细节进行研究并考察其优势和风险。通过对集中管理体制运作实际的深入分析,指出:相较于分散管理体制和市场化代建体制,集中管理体制具有明显的效率优势、专业优势和规模优势,但也面临着廉政风险防控、建设与需求脱节、人员编制刚性和激励不足的风险。因此,需要在体制机制上不断进行改革创新,从而更好地发挥其制度优势,防范潜在的风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产业扶贫合作社对农户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基于乌蒙山和六盘山片区产业扶贫试点项目的准实验研究
    汪三贵, 郭建兵, 李梦思
    2023, 41 (06): 100-109.  
    摘要177)      PDF (1341KB)(149)   
    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是新时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必由之路。基于乌蒙山和六盘山片区产业扶贫试点准实验研究项目,利用3省7县807户两期微观农户面板数据,解决潜在内生性问题,运用双重差分模型(DID)分析了产业扶贫合作社对农户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产业扶贫合作社对农户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正向影响,稳健性分析和安慰剂检验进一步验证了结果的可靠性。异质性分析表明,产业扶贫合作社对土地经营规模大、家庭农业劳动少、户主年龄高和非建档立卡户样本群体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更大。机制分析表明,产业扶贫合作社通过提供技术培训提高了农户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进一步发现,产业扶贫合作社能通过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农户农业收入。基于以上结论,在乡村振兴阶段应继续扶持产业合作社带动农户发展,注重关注产业合作社对不同农户的异质性影响,提升产业合作社技术培训的供给能力,进而不断提升农户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和带动农户增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人工智能对微观企业的就业影响:总量、来源与异质性研究
    叶祥松, 黎美玲, 潘丽群
    2023, 41 (06): 70-79.  
    摘要183)      PDF (1330KB)(147)   
    现有关于人工智能对我国微观企业就业影响的研究主要采用行业数据,侧重分析人工智能对行业层面就业总量的影响,忽视了微观企业使用机器人将会产生显著的行业影响,没有深入分析机器人使用对行业内部不同企业的影响,更没有进一步直接对微观企业的就业变动、就业创造和就业消失进行全面和深入的分析。通过将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提供的工业机器人数据和中国工业企业数据进行匹配,可实证分析机器人对中国微观企业在总量上、异质性上以及增量上的就业效应。研究发现:总量上,机器人显著降低了企业雇佣劳动力的数量,机器人投入每增加1%,企业的劳动力需求会下降1.41%。异质性上,机器人对非国有企业的冲击效应更大;对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影响逐渐减弱。增量上,机器人既能够创造就业也能够消灭就业,但显著表现为就业消失效应,并且这种就业消失效应主要出现在退出企业而非存续企业。此结论对于我国技术进步方向和方式、经济增长驱动力量以及就业保障实施等方面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哪些行业承载来自上海原油期货市场更多的风险溢出
    宋加山, 魏思峣, 蒋坤良
    2023, 41 (06): 11-21.  
    摘要195)      PDF (2573KB)(143)   
    自2018年建立以来,上海原油期货市场与我国股市风险波动的联动愈发明显。不同于以往更关注整体股市的研究,本文从行业维度出发,探究上海原油期货市场对我国各行业的风险溢出效应。选取2019年9月1日到2022年9月1日期间上海证券市场十个一级行业指数的5分钟收益率数据,引入GAS模型弥补GARCH类模型的不足,并建立MIDAS-Copula-CoVaR模型对各行业的条件风险以及承载的风险溢出强度进行度量。结果表明:第一,含有MIDAS结构的Copula模型拟合效果更好,充分说明纳入高频数据的重要性。第二,上海原油期货市场风险条件下各行业的上行风险明显大于下行风险,呈现出较为明显的非对称性,说明各行业风险对油价上涨更敏感。第三,分行业看,上海原油期货价格下跌对能源行业影响最大、公用行业影响最小,价格上涨对医药行业影响最大、金融行业影响最小。第四,相较于正常情况,极端上行风险对医药行业的风险溢出强度最大、对消费行业最小,极端下行风险对可选行业的风险溢出强度最大、对金融行业最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智慧降碳:金融科技发展的城市碳减排效应研究
    王小华, 和杨亦兰, 宋檬
    2024, 42 (01): 100-110.  
    摘要152)      PDF (1645KB)(138)   
    深入研究金融科技发展对城市碳排放量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对精准制定碳减排政策、发展低碳经济、推动城市智慧降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区别于以往区域内单一维度的研究,本文测算了中国城市的金融科技发展指数,基于2011~2019年中国264个城市的面板数据,从区域内和区域间两个方面检验了金融科技发展对城市碳排放量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结果显示:区域内金融科技发展能够显著降低城市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这一结论在使用工具变量缓解内生性以及替换金融科技发展指标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金融科技能够通过提高技术创新水平和资源配置效率两个途径降低城市碳排放量;区域间金融科技发展水平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具有显著的空间关联性,金融科技虽然能降低本地城市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但会促进周边城市二氧化碳排放量,呈现出"以邻为壑"的现象。基于区域内和区域间金融科技碳减排效应的不同表现进行进一步研究,发现金融科技的碳减排效应在北部城市显著强于南部城市、在非城市群城市显著强于城市群城市、在其他城市显著强于中心城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